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一带一路”电影人提了这些建议
界面新闻记者|黄景源
界面新闻编辑|鹏鹏
“电影是最好的桥梁。”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陈果表示,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立以来,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来自一带一路联盟不同国家的新电影,我们一直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更多的中国故事。
什么样的本土化故事更容易打动观众?是不是越本土越国际化?在日前举行的“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多位嘉宾就“本土创作如何走向世界”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电影是作者想要的,但也不能太多。”陈果总结了中国电影走出去和世界电影走进来的成功案例,认为它们的共同点是在题材上有共鸣,在价值观上有坚持,传达了东方美学,从而有了国际化表达的基础。
陈果透露,在选片过程中,策展团队也考虑了上述标准。据介绍,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期间,来自智利、苏丹、蒙古国、哥伦比亚、墨西哥、希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8部电影将展映65场。电影主题涵盖殖民历史、青年、女性、音乐、公共卫生和社交网络。陈果期待着帮助更多来自中国的年轻导演在一带一路联盟电影节上展示他们的新电影。
作为资深制片人,新西兰国际电影节导演凯瑟琳·菲茨杰拉德认为,真实的表达是基础。“但如果同一个片子拍一千遍,这一次可能就没什么意思了。”
所以凯瑟琳·菲茨杰拉德说跨界电影要能表现本土文化,融入本土特色。很多电影节更注重自己国家的品味和文化,但电影人尽可能丰富自己的视野,有国际化的视野和阅历,能不能从自己的文化中选择新鲜的视角才是最重要的。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的动画电影《梦圆之旅》口碑和票房都有不错的表现,累计全球票房约8.14亿美元。影片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讲述了小男孩米格尔(Miguel)为了寻找自己的音乐梦想和家族历史,意外闯入死亡世界的故事。
墨西哥瓜纳华托国际电影节策展人妮娜·罗德里格兹认为,《梦环游记》契合了当时墨西哥的真实氛围,与观众的情感需求产生了共鸣。
“我们为什么喜欢电影?是因为电影超越了国界和语言限制,是一种通用语言。”妮娜·罗德里格兹进一步指出,电影的国际传播没有标准答案。对于电影人来说,应该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勇气和自由裁量权来表达自己独特的声音。
巴西里约电影节策展总监希尔达·圣地亚哥(Hilda Santiago)认为,对于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推广和发行策略,比如合拍。在这个过程中,“一带一路”电影联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6月,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光影领路”行动计划,旨在推广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所在国家和地区出品的电影,并在国际影院或流媒体平台上映,以此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项目的合拍或合拍合作。
据悉,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已有80多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累计票房近32亿元。
编剧兼导演洪英说,中国有这样的实力,需要多合拍。如果不合拍,可能就真的不认识了。在我看来,共同创作会创作出一部融合了不同文化元素的全面的、质量非常好的作品。不管是艺术性还是商业性,都会是一部好电影。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和一带一路电影周。截至目前,联盟已经从首批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机构发展到48个国家的55家机构。六年来,150多部电影在国内外进行了300多次展映。
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影片《道仓》的导演张鈺笛说,他来电影节是看电影的,在看到“一带一路”电影周放映的影片之前,可能没看过这个国家的其他电影。
“对我来说,这个地方我没去过。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坐飞机要30多个小时。但是通过它的形象,我可以有机会了解他们的一个切片,给我一个窗口。我觉得这很重要,也是这个单位特别可贵的地方。”张鈺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