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一座汽车工厂新增3万人就业,李想呼吁建立健全的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机制
【/h/]界面新闻记者|周
【/h/]界面新闻编辑|陈晓彤
【/h/]高合汽车的停产危机引发了外界对新弱势力生存环境和退出机制的关注。
【/h/]2月21日,李想CEO李想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国家应建立和引导汽车企业的并购制度,包括资质相关问题。在他看来,很多新品牌都会遇到管理和资金问题。
【/h/]“如果经营不善和合并造成的社会损失是10,那么经营不善和破产造成的社会损失是100。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也是数百家汽车公司激烈竞争和合并的产物。”
【/h/]在政策鼓励和热钱涌入的背景下,2015年前后国内出现了一波造车新势力浪潮,企业数量在最高峰时超过400家。在疯狂的造车氛围中,这些初创电动汽车公司扩大了产能,并吸引了当地投资。
【/h/]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陷入了破产或经营危机,这种混乱的“造车潮”也导致了局部地区产能严重过剩和资金浪费。
【/h/]据公开信息统计,包括威马、天际、奇点、爱驰等15家造车新势力在内的第一财经已规划年产能超1000万辆,计划总投资超6000亿元,其中预计年产能已近380万辆。这些汽车企业的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1000亿元。
【/h/]事实上,汽车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是随着近几年燃油车市场份额的大幅下滑,合资品牌燃油车的产能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h/]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汽车厂商TOP20车型总产能为3749万辆,占比接近90%,但整体利用率不足50%。其中,吉利、长城、上汽大众等燃油车占比较大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40%。
【/h/]业内普遍认为,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有助于出清过剩产能,实现产业整合。浙江瑞安、江苏苏州、广州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措施,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兼并重组。
【/h/]其中,由一家拥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接手是备选路径之一。李北京纯电动工厂,前身是北京现代第一工厂,声称振兴工厂将创造3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产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增加最高税收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h/]这是地方政府和汽车制造商希望看到的理想局面。最近的一个反面案例是,高合汽车还接管了大岳起亚盐城工厂和北汽新能源莱西工厂。然而,随着自身经营陷入困境,这两家工厂能为当地带来的社会价值相当有限。
【/h/]根据麦肯锡的分析,规模是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家健康的汽车制造商通常需要百万辆的产销规模来支撑。这意味着只有少数车企可以留在牌桌上,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并购案例。这可能是弱势企业之间的“热身”,也可能是强势方收购弱势方的优质资产。
【/h/]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信郭斌在一次行业论坛上提到,要加强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传统汽车企业多渠道加快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司长鲁炜也指出,要引导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企业退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防范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