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湛江年味”走进国潮长卷
你对湛江的年味有什么印象?近日,来自吴川的90后画家陈志杰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出了他心中的湛江味道。在这幅长卷中,不仅舞龙、鹰舞、傩舞、游鱼、醒狮等非遗文化脱颖而出,湛江三帆、奥体中心、金沙湾、喜来登酒店等湛江地标也以民族风格绘就...
2021年,陈志杰因手绘抗疫版《清明上河图》走红网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和电视台报道。在得知家乡湛江将于2月3日举办首届湛江2024互联网乡村春晚(以下简称湛江村晚)后,陈志杰拿起画笔,别出心裁地将家乡的年味绘进国潮画卷,并将这幅作品赠送给湛江村晚,将这场文化盛宴推广给更多人。
陈志杰在创作国画。陈志杰正在创作中国画。
国潮中的“湛江味道”
近年来,以摄影、绘画记录展现家乡味道的作品并不少见,用国画创新绘画技法、以“古”画“今”的作品也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在陈志杰手绘的《湛江的味道》中,湛江的飘色、舞龙、舞鹰、傩舞、游鱼、醒狮等春节习俗非物质文化元素与湛江海湾大桥、奥体中心等地标建筑融为一体。虽然画中叠加了非物质文化和现代元素,但非常和谐。
“这幅画不是简单的国画形式,而是一种创新的透视技法。通过中西融合,地面上的几十座高楼和人物、火龙果、菠萝等丰收的农作物可以满足人们真实的视觉感受,并兼具历史和现代气息。”陈志杰告诉记者,在创作这幅长卷的过程中,各种元素和画面的构图花了很多心思,每个元素的描述和放置都经过了多次考虑。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陈志杰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新年气息,他有丰富的各种非遗文化和民俗。新年期间,吴川有丰富的活动,如舞狮、飘色和花桥。似乎每天都充满了新鲜活泼的“年味”。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的非物质和民俗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记忆中的年味也逐渐淡化。
在得知首届湛江村晚即将在湛江举办,将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接地气、有年味的文化盛宴后,陈志杰决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和展现湛江的年味,用“国潮”元素作为表达载体,唤起大家心中的美好回忆,进一步弘扬湛江传统文化,让更多人关注湛江村晚,记录乡村变化,唱响乡愁,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陈志杰创作的湛江年味长卷。陈志杰的湛江年味长卷。
创新的浪潮已经流行了很多次。
事实上,这不是陈志杰第一次用国潮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2017年,陈志杰将吴川母亲河建昌、吉祥夕阳美景、泥塑、花桥、浮彩等民俗风情,以及“拖鸭”、咸虾酱等元素融入国画,成功刷屏了一波吴川人的朋友圈。
此后,陈志杰陆续创作了《江上核酸检测》、《顺丰山居图》、《顺丰珍宝》等一系列国潮画作。其中,《江边地图上的核酸检测》被网友誉为手绘抗疫版“清明上河图”。在这幅画中,陈志杰将医护人员、志愿者、市民、核酸、封控等诸多元素浓缩在一幅2.7米的长卷中。这幅画走红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和* *电视台相继关注报道,陈志杰甚至登上中央电视台介绍他的创作理念。
“很多人认为中国画是老年人学习的东西,只能停留在画山水和花鸟上。这些其实都是误解。”陈志杰出生在吴川秦巴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通过不断努力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学习设计。2015年毕业后,他创办了自己的书画院,日常工作就是负责绘画教学。
尽管多次因绘画而成名的陈志杰在互联网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他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中国画的创新,菜市场、公园和老村庄是他每天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里,他认真感受生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现实生活,用作品打动人心。
陈志杰(左二)在对学生进行教学。陈志杰(左二)在教学生。
会创作出更多的家乡作品。
出生在海边的陈志杰从小就没有见过中国画中的山川河流。然而,爷爷从小就训练他练习毛笔书法。上初中后,他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画集,立刻被傅抱石画作中的意境所吸引。他立即拿出所有积蓄买下了这幅画,并爱上了中国画。在无人教导的基础上,我开始通过阅读大量名画自学绘画。
无论你走多远,你的家乡永远在你身后。如今,陈志杰有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在他的画中,家乡常常成为主角。2018年,陈志杰参观了吴川武阳镇,并制作了一幅灯笼小画,印在当地一盏路灯的灯板上。从那以后,更多的人看到了他的作品。
陈志杰告诉记者,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于个人创作,每年都会画五六十幅画。画完《湛江年味》这幅作品,他还是觉得不满意。目前,他正准备创作以吴川月饼非遗技艺和吴川美食为主题的新作品。对于即将于2月3日举行的湛江村晚会,陈志杰非常期待。他不仅准备参加这次聚会,还将借此机会向更多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