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内外热议“湛江关键词”
湛茂都市圈,组合港,反向飞地,强航图...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多项内容与我市息息相关,“湛江关键词”频频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如何解读这些关键词?联合会场内外的力量,让您更近距离地了解这份报告-
报告原文:高水平推进五大都市圈发展。
【田野里的声音】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彭超表示,湛江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粤西和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西南出海通道物流中心。湛江区位优势明显。“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今年1月2日新年第一天,湛江市举行‘百千万工程’暨现代海洋牧场项目集中启动活动,签约总投资超115亿元的广东粤电风钓养殖平台等十个项目正式签约。”曾彭超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湛江现代海洋牧场的支持力度,打造更多标志性项目,加快现代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度对接海南自贸港建设,将湛茂都市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海南自贸港背后的加工基地。
湛江省政协常委、统战部部长程凤英表示,湛江要以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为统领,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支持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力把湛江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与茂名一道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合作、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从而打造具有沿海特色的现代化都市圈,为全省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引擎。
湛茂省政协委员、副市长何贾敏表示,《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再次赋予湛江湛茂都市圈“中心城市主中心”的新定位,湛江将对标先进都市圈建设标准,推动两市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北部湾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深度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湛江综保区、广东自贸区湛江联动发展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西新区,构建区域合作开放新格局;加强消费领域都市圈对接,打造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完善现代服务业,打造“湛房消费·湛美生活”消费品牌,推进全国一刻钟便利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建设湛江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关键词:制造大师】
报告原文: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制造业为主体,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
【田野里的声音】
报告给出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为主”的“路线图”,提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对此,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韩仁义深有感触。他说,湛江钢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在省、市支持下,国内首个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成功点火投产,积极探索生产零碳高级钢板的冶金技术,成为行业绿色低碳示范标杆。未来,湛江钢铁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上多做文章。同时,湛江钢铁将以高质量的“张昂制造”支持广东高质量发展,包括支持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履行央企职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场外热议】
市发改局局长郭雄介绍,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制造业为主体,以巴斯夫项目为引领,同时加快推进湛江钢铁氢基竖炉系统项目、中科二娃项目等制造业项目建设, 东岛(锂电池)年产30万吨动力及储能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一期)、湛江陈明年产60万吨液体包装纸项目、关昊高新特种纸及铜版纸产业基地项目(一期)
“按照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部署,2024年,我们计划安排重大产业项目132个,年度计划投资329.81亿元,将深入实施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围绕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蓝色海洋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郭雄说。
具体来看,在支柱产业方面,将开工建设宝钢湛江钢铁零碳高钢级薄板厂项目,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高端沿海钢铁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中科炼化二期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推进连江核电、海上风电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湛江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打造国家重要沿海能源产业基地;推进吴川、濉溪装配式蔬菜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制造业,打造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集群。特色产业方面,将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城试点,助力水产、家电、羽绒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新质量生产力方面,抓住机遇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反向飞地】
报告原文:坚持产城融合、产城融合,高标准打造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布局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和“反向飞地”。
【场外热议】
广州市荔湾区委书记刘表示,坡头区位优势独特,发展势头强劲。基于两地的合作基础和比较优势,建议重点在“反向飞地”、高层次教育互助、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进行对口帮扶合作。荔湾区积极为产业发展提供切入点和联动平台,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广湛合作启动以来,荔湾区在对口帮扶坡头过程中充分发挥项目资源、规划能力和建设经验优势,推动了坡头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在推动荔湾、坡头区域经济发展中,‘绊脚石’日益加深,合作之花不断绽放新的光彩。坡头区各相关单位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加强与荔湾区在这五个领域的合作,推动对口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坡头区委书记陈景泰说。
“飞地”合作是产业有序转移的重要载体。传统的“飞地经济”通常是指生产要素从高端向低端的“正向流入”,而“反向飞地”则是指欠发达地区主动向发达城市集聚所需人才和资源,从而实现“在外地孵化、在本地转化”,畅通创新资源流通渠道,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两地将共同规划建设荔湾-坡头“逆向产业飞地”,支持坡头区以购买或租赁方式在荔湾海龙围科技区等区域建设坡头(荔湾)创新中心,在农产品及海产品加工销售、生物医药研发及医药销售、家电制造及销售、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鼓励坡头区总部企业在荔湾区设立创新平台、孵化基地和销售总部,布局粤港澳大湾区。
【关键词:亿元工程】
报告原文: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建设22个典型县(市、区),打造更多经济强县。
【田野里的声音】
省* * *和湛江经开区政府采购中心高级会计师金嘉新认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对推动全省、全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提到,“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我省竞逐县域经济新赛道定制“施工图”,令人十分振奋。她建议,要根据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县域合作共赢尤为重要。建议省级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加强县域间沟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她举了一个例子。在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相邻县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差异化布局,形成互补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区域品牌。这不仅将整合禀赋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还将提高整体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场外热议】
雷州市龙门镇书记陈晓:省政府工作报告关注“百千万工程”,我感到非常自豪。目前,龙门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航空小镇空、交通枢纽中心镇、旅游大镇、商贸强镇”的目标定位。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镇产业基础不断夯实,镇域经济动能活跃,进入2023年广东百强镇名单。目前,龙门镇全力推进典型城镇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全面提升城镇风貌和人居环境。在产业方面,因地制宜,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茂德宫辣椒酱食品加工业规模化发展,立足“大牛岭菠萝”优势,充分挖掘整合镇村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资源,深入推进冷链物流产业规模化和菠萝、北方蔬菜、剑麻等五大产业基地发展,培育壮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关键词:组合港】
报告原文:扩大“组合港”和“一港通”试点,强化大湾区贸易和航运枢纽功能。
【场外热议】
“2023年4月26日,‘深湛联合港’正式启动,湛江加入了大湾区联合港的‘朋友圈’。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扩大“组合港”和“一港通”试点,加强大湾区的贸易和航运枢纽功能。这让我们感到兴奋。相信湛江将迎来更多临港产业大发展的新机遇,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湛江货、接轨世界’驶入专用‘快车道’。”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陈再东说。
陈再东指出,“深湛组合港”启动后,湛江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外的第一个港口,成功进入“大湾区组合港”扩容范围,与招商局港口紧密合作,打造西部深度母港和区域性强枢纽港,港航合作进入新征程。下一步,要抢抓发展机遇,深化战略协同,强化招商局港在全球港口中的作用,积极发挥湛江港作为西南沿海港口群主港的作用,充分统筹两地港口资源,联动各种资源,实现湛江港与粤港澳大湾区港群全要素高效便捷互联互通,形成区域发展集聚效应,提升发展能级,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关键词:旺至海、强至图】
报告原文:坚持向海兴、向海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建设海上新广东。支持珠海、汕头、湛江、阳江、汕尾等城市建设特色现代化海洋城市。
【场外热议】
湛江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认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赋予湛江巨大的蓝色空间,支撑着湛江“海兴图强”的决心。交通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湛江要充分利用毗邻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有利条件,打造连接海南和大湾区的交通大动脉,使湛江成为国家战略协调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进一步强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区域特色,增强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新优势。
湛江深水岸线长,适合临港发展重化工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推动升级。目前,宝钢、中科炼化、巴斯夫已在东海岛集聚,这是业界看好湛江潜力、投资湛江未来的最好证明。三大产业项目带动效应强。在发展壮大三大工程的同时,湛江还可以以此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高端沿海钢铁产业基地。同时向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迈进,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新能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