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金融改革引关注,公募基金解读三中全会决策部署
界面新闻记者|瑶姬杜萌
7月21日,《中国共产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现代化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论述。
其中,与资本市场改革相关的提法有十条,包括完善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支持长期资本进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长效机制等。
多位公募基金高管、首席经济学家、投研人士对此进行了解读。受访者普遍认为,《决定》在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改革、财税改革等领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和工作要点,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推进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决定总结了14项重点任务,经济重点:关于经济建设的6项任务,提到经济体制改革要发挥牵引作用,把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任务的首位,提出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更突出的是“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既提“放得活”,又提“管得住”。
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六项任务,强调“高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高度重视。“两个毫不动摇”强调“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受法律保护”,将更好激发经济活力,提振市场信心。“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金鹰基金股票研究部金达来表示,全会回顾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及系统部署涉及的制度建设。着眼于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更重要的一条。全会明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既要“灵活”,又要“可控”。此外,围绕高质量发展,在因地制宜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制度安排。
博时基金表示,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完善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围绕高质量发展构建一系列产业发展体制和机制,重视宏观调控体系优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体制和机制。全会在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领域也有很多新的部署。比如,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完善人口发展支撑和服务体系。
其次,《决定》提出“在更高水平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强调“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有望加快服务业等行业开放,同时统筹对内对外开放。
李湛认为,在政府治理方面,应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以及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协调机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财税体制统一,可能意味着财税体制改革与经济改革取向的一致性,以及宏观经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性。“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升级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后续成熟试点有望加速推广。
博时基金认为,更多的关注了开放式相关系统的建设。主动出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还体现在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构建更加有效的国际沟通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体系、深化外事工作体系等方面。
国泰基金表示,该决定除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规划和部署外,还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强调坚定不移地实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各项措施,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预计下半年的政策将为经济稳定和进步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金达赖表示,在宏观调控体系方面,税收、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将是未来五年的改革重点。面对今年上半年5%的GDP增速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要确保今年5%的目标能够实现,仍然需要在政策端进行优化和发力。后续的具体部署需要关注月底政治局会议的表态,或有积极的政策变化。
华北某大众点评称,相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思路确实更倾向于政府管理,但我们认为不会比市场预期低太多。这两年的强监管周期下,市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相对于创新和市场化,安全和防风险仍然是目前的主基调和大方向,这应该已经隐含在资产价格中了。一方面,从公报的脉络中可以读出高层对当前经济压力的担忧和紧迫感,外部环境压力加大可能迫使内需政策加速。相比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可能会先推出更灵活的货币政策。后续财政、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收入预期等政策如何改变,需要等待政治局会议定调。
金创何新基金首席宏观分析师甘景云表示,这一决定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为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特征提供了制度保障,并明确提到改革完成的时间节点是2029年,那么改革任务的时间窗口就确定了,这也是资本市场制度红利的来源。公告明确提到“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也显示了决策层稳经济、实现增长目标的决心。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线。因此,我们也认为,当增长预期减弱时,宏观调控政策会相应加码,以保持底线思维。
除了经济体制改革和财税改革,博时基金会认为,全会还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并对上述三个领域的改革做出了具体安排。
李湛认为,《决定》首次提到“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改革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是培养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人才,教育系统需要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培养匹配的人才。同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强调新国家体制下的科技人才培养。
甘景云表示,在具体投资领域,新的质量生产力、科技、教育、人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未来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支持力度可能会加大。可以关注科技领域和传统产业升级领域的投资机会,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技术、高端制造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