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非遗传承人:我也想过躺平,但最终选择了“迎”
目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元素的文创产品“席卷”年轻人的朋友圈。从汉服到赞化,再到非遗画迷,传统非遗技艺在文化旅游市场迭代升级的新浪潮中再次焕发生机。
Tik Tok平台《2023非物质遗产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Tik Tok平台非物质遗产产品销量增长超325%,购买非物质遗产产品的消费者同比增长1.62倍。90后成为非遗产品的忠实粉丝,非遗产品上的成交额增长了近2倍。
成都崇州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增强活力。目前拥有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培育和孵化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和IP。
未来,如何进一步利用和挖掘非物质文化经济价值?如何才能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走进寻常百姓家?
带着上述问题,国家商报记者深入崇州市朱里塬乡传统文化体验园,与95后的非遗传承人、一字花创始人白子义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今年年初的成都两会上,关于“加大蜀锦、蜀绣、川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力度”的讨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这位年轻的创始人说,“我们一直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发掘它的商业潜力。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技能和表演形式,而且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找到文化认同和情感价值,并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非遗’的流行和普及,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大众消费方式的改变,也是年轻人的一种‘热血觉醒’。”白子怡向记者分享。
“传承创新之路漫漫,我却选择迎难而上。”
在一片绿树的环绕下,朱莉的家乡逐渐显露出古朴典雅的面貌。
这座位于充满烟火气息的居民区的文创园,距离成都市中心约40公里,是崇州“非遗”最重要的承载地之一。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设
“我们是崇州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展示点,包括明道竹编、怀远藤编、廖家木雕、古琴等37个非物质项目。同时,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孵化器’。通过举办一系列非遗交流活动和行业沙龙,建立了六个大师工作室,越来越多创新的非遗产品从这里走出。”白子怡介绍并引导记者来到公园。
对于这位留学日本、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创始人来说,这是一片珍贵的“私有土地”,为他提供了自由生长的土壤。
几年来,白子义肩负着崇州非物质遗产传承与传播的重担,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崇州的非物质遗产故事,让当地的非物质遗产一次次“出圈”。
此外,她还让文创中小企业一字花在短短几年内营收突破千万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设
一路上,白子怡也有不同的情绪变化。“我也想过平躺,刚进入非物质遗产领域的时候也有过迷茫和彷徨。但一想到父母这么多年的坚持,以及他们想创作出更多值得回味的作品的愿望,我就感觉像是‘打了鸡血’。我知道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特别艰难,但我还是选择了直面困难。"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设
目前,由白子义创办的易华子已有20余人的规模,以90后为主,在跨界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崇州表达”。
从团队的发展战略,到每一个产品细节的打磨,白子怡都投入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以一个小盖碗为例,白子义会把每一个盖碗拿到灯下看瓷体有没有瑕疵,还会用放大镜看竹条之间的缝隙是否一致,有没有毛刺,是否隐藏了压头,做到“零失误”。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设“从年轻人的角度推动跨界融合,才是生命力所在。”
从最初的小心翼翼,步履艰难,白子怡已经慢慢在“非遗”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凭借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和对消费市场的观察,白子怡开发了多种广受欢迎的“非遗”文化创意产品。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设
在打造文创IP时,“故宫文创”是绕不开的。它将故宫藏品的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以传统与创意的结合打造出多种现象级爆款。销售额一度达到15亿元。
其成功的核心是让非遗作品走出“殿堂”,进入年轻群体,成为真正的消费品。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设
在日本留学期间,白子怡主修环境,辅修国际文化交流,使她在传承与创新中拥有更加国际化、多元化的视野,始终捕捉到年轻人的“语言”。
“非物质遗产是一个特别好的消费切口,就像这个手袋产品。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在设计阶段,我们将崇州的非物质竹编技艺与女性消费者的审美相融合,采用了莫兰迪蓝配色,一投放市场就被抢购一空,”白子义告诉记者。“最近一直在和一些国际奢侈品牌合作,进一步提升崇州的非物质遗产质感和市场展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设
“另外,像这个熊猫主题的茶杯,我们融入了非物质的竹编元素,融入了四川的山川意境,结合了金沙的太阳神鸟,最终流行起来。不仅进了国宾馆,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性展览,还漂洋过海去了30多个有大运会、世博会等国际性活动的国家和地区”,白子怡说。“我们创意团队10个人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为这款产品做了40多份设计稿。我们希望更好地向消费者传达‘非遗’的传承和质感。”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设
除了不断思考“非物质遗产”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白子怡也一直在探索一条更本土化的道路,能够让“非物质遗产”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并保持其生命力。
除了每年在竹梨园乡举办20多场文化交流活动和大师班,白子义还充分动员高校为崇州的传承发展寻找年轻的跨界人才。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设
“我们将根据时代审美、学生需求和当前市场趋势,举办非遗作品设计大赛。今年,我们正在筹备第三届非遗设计大赛。上一届我们和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旅游学院、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等10多所高校合作,征集了300多份非物质作品的设计稿,”白子义说。
在她看来,“只有真正从年轻人的角度推动跨界融合,才能找到遗产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设记者手记:
在与这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的对话中,记者能感受到她在尴尬和非遗保护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然而,正是无数像白子义这样的传承人和创始人,将自己的热情和无畏投入到这个细分的赛道上,让崇州乃至成都的“非物质遗产”传承和创新有了更多的年轻色彩和市场力量。
同时,在一字花这个文化创意企业自由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张属于成都的不断完善、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版图。
以崇州为例,首次探索“银非合作”支持路径,聚焦非遗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构建“金融+非遗”专业服务体系,探索非遗发展长效帮扶新模式。这背后,既体现了一个城市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尊重,也体现了一种开放开放的产业发展思路。
这也是明道竹编、怀远藤编、廖家木雕、关胜盆地艺术四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区聚集、成型、兴盛的关键
以非物质遗产的名义,远远不止非物质遗产。始终瞄准乡村振兴背后的“千家万户”和文化产业生态的“多姿多彩”。
国家商业日报
(责任编辑: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