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的四位专家最近在关注什么?
记者袁昕
周三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主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董事总经理苗彦良先后发言。
**表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扩大新增长空。要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大规模组织好、用好我国各类创新资源,不断释放巨大创新动力。
与会专家认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成绩来之不易。虽然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市场积极因素正在聚集和增加。
会后发布的新闻稿没有透露与会专家的具体发言。界面新闻整理了四位专家近期发表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和建议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经济政策的可能走向。
杨志勇: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在完善地方债务管理体制上走新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比较税制、中国经济改革。
5月,杨志勇在《东北财经大学学报》发表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和完善现代中国财政制度》一文。文章指出,新一轮财税改革需要保留分税制的基本框架。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只要实行市场经济,财政管理体制基本上都实行分税制,这是充分考虑了激励和信息因素的选择。
【/h/]杨志勇认为,分税制改革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中国地方税体系;二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事权划分;第三,建立和完善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现代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四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他表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在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上走新路。地方政府债务是调节地方财政资金余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可以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并存。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旨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务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钟:民间投资的显著复苏应该与房地产投资的拐点同时到来。
中国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对中国宏观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深入研究。
何近日在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官方微信官方账号撰文指出,2024年以来,民间投资同比增速为负,但前5个月增速为0.1%,低于4%的整体固定资产增速和7.1%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政策支持并没有让民间投资增速赶上固定资产整体增速。
钟表示,中国民间资本主要投资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投资相对有限。目前,制造业领域的民间投资取得了长足进展。今年前5个月,制造业领域的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7%,但房地产领域的民间投资增速可能很低。2023年,房地产民间投资增速可能在-19.4%左右,比房地产行业总投资低近10个百分点。
他指出,民营房企的高信用风险制约了其债券融资能力。央企财务相对稳定,有天然的信用优势,受融资环境影响较小。2021-2023年,民营房企外部融资比央企更困难,这也是房地产行业民间投资增速低于整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进一步表示,民间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联系紧密,变化反映出中国正在逐步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这也意味着,民间投资的显著反弹应该与房地产投资的拐点同时到来。
苗彦良:央行需要珍惜和利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CICC董事总经理苗彦良对中国货币政策有很深的研究。
最近他在《中国外汇》杂志上撰文分析央行“终结”购买国债。他说,中国央行购买国债不同于量化宽松。当前我国传统货币政策虽然有所收窄,但尚未触及名义利率的零下限。央行增加买卖国债,目的是改善基础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供应量控制机制,而不是调整期限溢价或信用条件。购买的资产将大概率以短期国债为主,操作是双向的,仍属于常规的货币政策操作。因此,中国央行购买国债不同于量化宽松。
苗彦良还指出,央行需要珍惜和利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第一,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尽可能保持在正常政策空之内。量化宽松的效果不如传统利率工具,可能会出现效用边际下降,成本边际上升的情况。因此,短期政策利率仍是调控经济的最佳工具,央行应尽力避免陷入利率零下限的陷阱。
第二,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上作用有限,财政政策更需要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
赵忠秀:自贸试验区深层次制度创新需要进一步突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全球价值链等领域的研究。
他在6月18日出版的《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指出,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首先,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在自贸试验区发展中,仍然缺乏自主性,制度创新协调成本高。目前,许多改革创新的权力仍然集中在有关部委,多头管理、多头政府、跑部协调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制度创新同质化、碎片化、表面化,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需要进一步突破。
其次,产业布局的差异化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从各功能区的产业细分来看,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特征是相似的。另一方面,一些自由贸易试验区未能围绕现有产业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存在缺陷,整体产业链生态系统有待完善。
第三,与国际高层次的经贸规则还有差距。自贸试验区与知识产权、竞争中立、数字贸易、环境保护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的能力有待提高。服务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中国的负面清单虽然在减少,但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领域,投资禁止、股权限制、量化经营限制等限制比较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资进入R&D、教育、医疗等高端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