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能源将由什么提供?气候变化要怎样应对?听听这场研讨会怎么说
12月3日,在2023年“理解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研讨会上,院士专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新能源发展方向。
2023年12月3日,国际会议“理解中国”(广州)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平行研讨会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是利用好氢能。
“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灿说,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是利用好氢能。
根据李灿的说法,氢能可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其中灰氢是指利用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生产氢气,会排放二氧化碳;蓝氢是指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氢能副产品或利用化石能源制氢后捕集封存排放的二氧化碳;绿色氢是指太阳能等无碳能源分解水制氢,这样的制氢过程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绿色氢是实现碳中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李灿认为,通过绿色氢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交通和工业中二氧化碳的大规模资源化转化,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和“双碳”的实现。
新能源创新和国际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变量。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吴音表示,国际社会正在努力寻找解决气候变化危机的方法,新能源创新和国际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变量。
“创新决定能源的未来,合作塑造未来的能源。”吴音指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要鼓励科技人员聚焦新能源技术创新,加强新能源创新和国际合作。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汉考克·哈姆林公司创始人兼首席顾问克里斯·哈姆林通过视频参与了研讨会。他认为,100%回收是不可能的,只能尽可能减少排放,尤其是石化行业的碳排放。我们可以用化石燃料代替燃烧,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或者用生物手段捕获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实现碳中和。
中国石油深证新能源研究院研究员李诗祥介绍了人类文明发展各个阶段使用的能源。他认为,在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未来生态文明的演变过程中,人类文明的能源供应已经从柴火、煤炭演变为石油、天然气,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将是未来人类文明的新能源发展方向。
研讨会现场
“发展新能源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发展新能源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创新协会碳中和与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教授肖坤表示,中国清洁电力已居世界第一,但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在此背景下,需要将生物质、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构建成“智慧能源系统”,以满足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并大幅减少碳排放。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永明表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国现在有能力构建农村绿色能源技术体系,可以从技术供给侧入手,推动绿色能源在农村产业中的使用。
“核能绿色清洁,还具有运行稳定、能量密度高、开发周期长、受外部气候条件影响小等特点。”中国核战略规划研究院董事长、书记罗清平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核能的优势。他说,核聚变是人类最终的能源选择,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共同发展,希望在2050年实现核聚变的商业化。
文|记者于和
图|记者宋金玉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谢哲
校对|谢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