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国故事】何凯蒂:通过当代艺术架起东西方交流桥梁
作为苏富比亚洲艺术学院的学术总监,何凯提一直致力于为西方观众不断探索和诠释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并积极促进中国艺术家与西方同行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的她就前往Xi安进行交流学习,进一步研究中国文化。多年来,由于她广泛的旅行和与生活在欧洲的中国艺术家的密切关系,她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联系自然发展起来。
在采访中,凯蒂·霍(Katie Ho)阐述了她在当代中国艺术领域的探索,她回顾了过去的项目,讨论了在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家的迁移,并分享了她对参与这一独特主题的看法。
Xi安改变人生游学
他是凯蒂。摄影:FraserWatson
人民网:上世纪80年代,您第一次来到中国深入学习汉语,并在Xi安进行了参观。是什么促使你决定踏上这次文化之旅?
凯蒂·霍:我从小就是一个语言爱好者。我学生时代学过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我对中文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文字中所包含的视觉元素。为了能够解读它们,我决定在爱丁堡大学学习中文。
从1986年到1987年,我作为一名访问学生在Xi安度过了改变我一生的一年。那时候,Xi安的高层建筑很少见。被黄土地包围的城市风沙弥漫,有时看起来阴沉沉的,但在老城区的回民区还能看到清真寺。当地人大多带有浓重的陕西口音,刚开始学汉语的我们很难听懂他们说的话,交流起来也不容易。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看到城市本身,观察人们的日常活动,体验街头文化,品尝街头美食。我们甚至在街上看到了驴和骆驼。Xi安很有异国情调。
人民网:多年的持续接触,你对中国的印象有什么改变?
何凯提:我见证了90年代城市重建的变化。每次回去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几乎难以置信。尤其是北京,大规模重建,变得异常庞大。2007年到2008年,我们在北京798艺术区附近住过一段时间。我们拜访了刘小东、于红和黄锐等艺术家,他们从798的萌芽阶段就一直在这里。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时期的这群人几乎奠定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基石。
当中国艺术家来到西方,
他是凯蒂。摄影:FraserWatson
人民网:您与中国当代艺术有很深的渊源,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积极参与者。你是如何接触到中国当代艺术的?
Katie Ho:1989年从爱丁堡毕业后,我有幸在伦敦国家艺术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工作,负责为中国艺术书籍编目。当我暂时住在罗马时,我开始认识一些从中国移民到欧洲的艺术家。克鲁格教授离开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后,我跟随他去了亚非学院和苏塞克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逐渐意识到,一批新的艺术家正在从中国走向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涉及到他们在艺术界的活动,他们练习的方式,他们与谁互动,他们是如何呈现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整合到我的论文中,使它几乎成为一个非常当代的民族志研究。
人民网:您为提升中国艺术家在欧洲的知名度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关注生活在欧洲的中国艺术家。能否介绍一些你参与过的重要课题和合作项目,它们如何帮助西方观众加深对中国艺术家的了解?
何开提:对艺术家的采访是我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我的论文中有一章是与黄永平的对话。他的作品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又结合了当代哲学的很多概念,相当抽象,理解门槛很高。之后在伦敦认识了蔡源。我和他合作策划演出,展览,参加群展。我还成为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海报收藏馆的馆长。我们主要研究这些海报是如何制作和传播的,以及媒体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我对当时的艺术家如何在表演中用身体传达思想很感兴趣。
人民网:您一直扮演着译员的角色,将深厚的文化内涵翻译传递给不同背景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尝试过把中国艺术家和英国本土艺术家放在一起研究?
何:2009年,我在北京唐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了一个名为“英国客厅”的大型展览。客厅或休息室的概念来源于机场休息室,与全球迁徙和旅行有关。我们邀请了很多艺术家到北京,让他们现场创作一幅巨幅壁画,画出机场和航班代码。这个想法是包括一些在英国的中国艺术家。从我最初的研究开始,我所有的研究都是关于全球化、跨国主义和移民身份。将这个研究拓展到现实生活中,让我对“定位”有一个细致入微的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跨国当代艺术
凯蒂和她的学生。摄影:FraserWatson
人民网:你怎么看待和艺人合作?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参照物和观点。如何快速理解和吸收它们?
何凯提:和艺人合作,一定要保持真诚活泼的合作关系。这是一次让你向对方敞开心扉的经历。你不能把任何东西强加给艺术家。比如我目前在苏富比艺术学院任教,负责亚洲活动。今年9月,在伦敦自由艺术博览会期间,我们在首尔开设了艺术收藏课程。本课程包括印度艺术、日本艺术、韩国艺术和东南亚艺术模块。我也想学习别人的专业领域。这些准备使我能够在中英艺术家的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解释文化之间的微妙差异时,我们往往做得不够。真正的双向对话和建立简单的合作关系一样重要。
人民网: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最近关注的问题吗?
凯蒂:我最近一直在和水墨画家合作。几年前,我与王合作举办了一个展览。作为学者、博物馆馆长和艺术家,他知识渊博,经常从《道德经》等古代哲学中寻找灵感,将宇宙和精神世界的讨论融入到当代哲学的互动中。这个时候,更宏大的历史观对于理解这些作品非常重要。在项目方面,我试图复兴一家名为“当代中国艺术办公室”的个人公司,这是一家致力于为博物馆或收藏家提供策展咨询的机构。
人民网:你认为研究中国艺术最独特的一点是什么?
何凯提:我特别着迷于全球南方和中国的交集。我的愿景是促进这些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机会去了泰国和韩国,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些北京的大画廊,它们正在通过在曼谷和首尔设立空房间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所有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但它们与中国的互动可以在共同的文化元素中找到,如瓷器、书法和遍布亚洲的东方哲学。中国文化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我必须不断学习和扩展我的知识来容纳这些复杂性。因为它是知识和创造力的源泉,你永远不会对它失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