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次发布 《强影之路》——探寻中国电影发展年度标识
随着202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厦门举办,电影产业白皮书《强影之路》IP连续第七年如期而至。
《2023年上影之路》由国家商报与万达院线(002739)联合出品,于11月3日在第36届中国电影(600977)金鸡奖“5G数字智能新时代元宇宙发展论坛”上隆重上映。这是金鸡奖第四次发布《强影路》IP,也是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第三次作为独家特别合作伙伴,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沈文海、国家商报董事长兼总编辑刘(文大)、万达院线执行总裁共同发布《2023电影之路》。
在《2023年电影强片之路》上映现场,任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数字智能时代’的产业发展。其实每一次技术的变革,人们都在担心电影的地位会受到冲击。但事实证明,每一次技术发展都以深远的力量推动着电影的进步。我们还预计,在未来几年,新技术将进一步拓展电影艺术空。”
“内容为本,技术为本,媒体人,电影人,技术人,心有灵犀。”刘说,“财经媒体与影视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财经媒体通过文字、数据和分析揭示经济事件背后的故事,而影视则通过视觉和声音将这些故事生动地呈现给观众。作为财经媒体,我们愿意以长期、专业的态度,在中国电影产业的研究和报道上下功夫。”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厦* *常委、常务副市长、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莆田* *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德化县人民政府县长秦等嘉宾共同见证了《2023年强影之路》的上映。
强劲复苏:
大量的优秀电影都在争相上映。
新生力量不再为生存而战。
任表示,《2023电影之路》白皮书的主题概括为:中国电影的复苏与未来。这个主题是准确的:它专注于中国电影的经济数据分析,对中国电影的潜力和未来充满信心,既判断了中国电影目前的“强劲复苏”,也揭示了其对未来发展的意义。
“2023年的中国电影凝聚着各方的特殊期待。今年不仅是疫情后电影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国强国之路的坚定延续。连续出版七年的《强影之路》,每次都寻找中国电影发展的年度标识,提炼总结显性的经济数据和内在的创作精神,并命名为报告的主旋律。一直坚持财经媒体的独立视角,持续观察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成效显著,独具特色。”任说道。
2023年,中国电影强势复苏。一大批优秀影片争相上映,不仅创造了春节和暑假的观影热潮和市场增长,也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重新拉回全国各地的影院,再次建立了中国电影与观众的密切关系。
“电影的竞争,市场份额的较量,归根结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电影人才的较量。”中共电影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毛玉在长春“中国电影新势力”论坛上致辞时表示,“2035年建设电影强国的重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年轻一代电影人的肩上。”
“新生力量不再是为生存而战,而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生力量;成为改善产业结构、创新发展动能的生力军;成为推动中国电影健康发展、不断进步的新生力量;成为改变世界电影、影响世界文化的新生力量。”毛玉说。
“我们希望青年电影人融入时代洪流,通过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电影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我们要看的电影,是在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引下,以精彩的故事为支撑的电影,是在复杂的生活面前,能够准确表达时代的希望和人们的期待的电影,是能够在鲜活的创意中塑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鲜活人物的电影,是能够在光影的奇观中闪耀出时代光芒的电影。”
中国电影产业正迎来供需两旺和新的发展机遇。加上前几年的政策支持,2023年,全国各地推出了多项支持电影产业发展的措施,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市场变化:
好电影不怕提前看。
女性受众成为口碑传播的“肩膀”
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是公告的重点。
基于短视频和直播的线上宣传越来越重要。随着消费需求、国民心态和观影习惯的变化,中影推广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和方向,以迎合观众的喜好,激发他们的观影兴趣。
在五一、暑假、国庆的验证下,可以明显看出电影的宣传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跳出“限档”后,2023年上映的影片宣传周期仍少于2021年和疫情前。头部电影方面,2019年10亿+电影平均宣传时长为63天,2021年降至50天;截至10月10日,2023年九部十亿+电影的平均宣传时长仅为44天。
观众选片更加理性,越来越多的观众抱着“等着看口碑再决定是否去看XX电影”的心态。因为暑期档长达三个月,有大量的新片,前期上映、提前放映的影片往往能起到带动市场走势的作用。
根据《2023顶级电影之路》的分析,当市场出现一定空白色期时,会提前选择质量优秀的影片进行放映,放映方式会根据影片本身的特点灵活选择,而不是固定不变或“直接照搬”。对于质量高但口碑不确定的电影来说,“提前放映”是一种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有效的宣传手段。即使在信息透明度如此之高的当下电影市场,依然存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情况。所以“点映”操作的底层逻辑还是“好电影不怕看”。
此外,女性观众不仅撑起了2023年观影市场的半边天,也逐渐成为票房、话题、口碑传播的“肩膀”。从档期来看,今年春节、五一、暑期买第一部电影票的观众中女性平均比例在57%左右,远超2023年的平均水平(52%)。也有助于预定票的制作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相比之下,在今年的国庆档中,买票过亿的女性比例仅为48%,低于平均水平。比如大片《她消失了》强势破圈,也呈现出对女性群体“打通”的趋势。年轻女性一开始就积极买票,而大龄女性的比例增长更快。
“好的产品和‘周末档’相辅相成,有望引领中国电影市场更快复苏。”资深电影行业专家刘佳也表示,近年来,头部的国产电影高度依赖春节、暑假、国庆这样的大档期,尤其是春节档。大档期一结束,电影院就会遇到周末顾客锐减的尴尬局面。如何让周末档口热闹起来,让这种热度常态化,是目前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对制片方和发行公司来说,将是未来进一步发展周末档的好机会。
资本回收:
上市影视公司并购增多,但资金压力依然很大。
2022年新旧交替后,2023年,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和市场消费的回暖,“回暖”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影视资本市场频繁提及的“关键词”。
今年上半年,23家a股影视公司共贡献收入269亿元。万达院线和中国电影收入分列第一和第三,而中国电影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87.95%。
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1月1日至9月30日,23家a股影视公司中,13家公司累计股价上涨。这也意味着电影行业的市场价值和投资价值得到了提升。多位业内人士对全国商报记者表示:“影视行业还是有机会的。”
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9月30日,娱乐、传媒、电影领域共发生163起投融资事件。其中,2022年是影视领域的投融资事件高峰,明显高于其他两年;2023年前三季度,娱乐、传媒、影视领域仅发生28起投融资事件,降幅明显。
与以往各行各业跨界影视相比,近两年,愿意参与娱乐传媒影视行业投融资的互联网平台主要是“有钱人”。其中,腾讯和哔哩哔哩成为投资的“常客”,共参与了12场投资活动;其次是爱奇艺,参与投资数量为5笔;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人物经常出现在投资机构中。
传媒影视投融资大幅下滑,a股上市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23家a股影视公司中,6家影视公司今年以来进行了17次质押,质押股份总参考市值约54亿元。
其中,光线传媒(300251)6次质押,都是为了偿还债务;唐德影视(300426)和华谊兄弟(300027)各质押4次,都是因为债务担保。这些数据表明,影视公司正在通过质押股票获得资金,以应对资金短缺的压力。
另一方面,2023年,上市公司的M&A行为显著增加。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市公司并购共56起,其中上海电影尤为活跃,有13起;华策影视(300133)紧随其后,6起;慈文传媒(002343)和光线传媒分别有5例和4例。
虽然M&A金额较大的案例很少,但M&A市场整体表现依然活跃。可查证金额的34起M&A案件中,M&A超过20亿元的只有3起,均在万达院线。
据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云介绍,过去市场更多的是从营收、净利润等单一财务指标来关注一个公司,而现在已经开始关注公司的资源禀赋和战略发展。市场和投资者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未来,好的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会越来越方便。
合拍《脱离排行榜》:
就是风险分担,风险转移。
在行业理性回归、影视投资谨慎、影视公司股东频繁减持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公司“挤进”同一部电影。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截至9月30日),各大时期高票房电影和爆款电影背后的制片方和合拍方数量均呈线性上升趋势,每家公司一年参与的电影数量甚至都在十几部。
合拍片方面,传统影视公司中,横店影视(603103)参与影片数量最多,达18部;中影、博纳影业、万达院线紧随其后,超过10部。在互联网平台中,猫眼和Tik Tok成为“联合制作人”,分别有40家和37家。其中,Tik Tok的电影累计票房最高,为479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到2023年,票房前10的电影背后有超过15家的参演公司,而《唐人街探案3》系列和《流浪地球2》等其他大预算作品背后有超过20家的联合制作人。
在大预算时期,热门电影背后的参演公司数量也呈现整体增长趋势。2023年,春节档、暑假档、国庆档等票房TOP5影片背后的参演公司多达300家。
虽然一部电影背后有几十个投资人,有利于资本“风险共担”,但在资深电影行业专家刘佳看来,一部电影背后的制片方、联合制片方越来越多,版权完全归一家公司的可能性不大,导致头部电影公司难以建立自己的片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个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么多联合制片方可以理解为一种风险共担和温情,但也充分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电影投资份额溢价转让的电影投资模式。国家商报记者曾从国内某大型电影公司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投资入股的内幕规则:越晚追加投资,股份转让溢价越高,参与方风险越大;对于有票房保证的优质项目,主控制人会与参与方约定一个非常低的固定投资回报;对于不确定性较大的项目,大师会和参与者约定按照市场票房计算回报。
中国电影基金会电影投融资发展专项基金主任朱玉清也表示,电影行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专业资金的介入,电影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助力,但电影制作成本的不透明也导致行业“融资难”。如果资方不知道一部电影的具体成本,专业资本就很难介入。这几年民间资本退潮,要求电影行业发展更加规范,成本更加透明,风险更加可控。
AIGC技术创新:
电影公司试水,行业等待大模式。
AI可以帮助电影写剧本,剪辑视频,做特效...当内容供应发生变化时,行业参与者最为敏感。
《2023年强影之路》显示光线传媒率先将AI应用于动画电影;博纳影业跟随科技的脚步,用AI技术还原了古装动作电影《传奇》中少年成龙饰演的古将军的战斗场景。上海电影用IP连接ai,打开电影行业天花板;华策影视积极开发“影视剧本智能创作系统”等大型样板项目。
“想想40年前,我们最狂野的想象都无法与今天相比。”曾任微软、新闻集团、万达高管的高群耀,不仅常驻好莱坞,更见证了近年来IT、媒体、互联网的融合。在他看来,技术发展到今天,“尤其是AI的出现,对电影行业的冲击几乎是没有空差距的,像洪水一样冲进来。”
AIGC技术创新使影视作品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2023年强片之路》显示,在AIGC的帮助下,阅文集团效率提升了20%,翻译成本降低到1%。光线传媒动画电影制作效率提升30%。
从《文生图》到《AI斯蒂芬妮》等一大批虚拟艺人的到来,加速了AI在影视行业的应用。
《2023之路》指出,影视公司在虚拟人的探索上各有特色。欢瑞世纪(000892)为热门剧《荷花楼》打造的数字人物李连华,首次应用于影视剧的宣发。芒果超媒体(300413)为节目《全民加速2023》打造数字双胞胎,希望将观众带入元宇宙;中国移动米谷以电影《749局》中演员李淑昕饰演的青年马山为原型,打造了“马山数学智人”。
为什么影视公司热情拥抱技术?安易科技CEO罗认为,相比之前的元宇宙等概念,的出现让AI更加贴近地面,技术更加扎实。“AI今年没有,大型号今年没有。今年革命性的爆发,是因为基础逻辑变了。和之前的AlphaGo一样,不深,不能像人一样快速适应变化。AIGC让你看到真实的东西,适应性极强。”
《2023强影之路》显示,大部分影视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都有较大的AI体量,但今年下半年并没有相关动作,落地案例更是凤毛麟角。对此,一位从业者指出,在科技热潮中,很多上市公司都有炒作股价的可能,但“落地案例不多也与影视本身制作周期长有关。”
高群耀认为,这对于国内影视公司和电影人来说,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好莱坞传统商业大片的高光时刻已经成为历史,在新技术的变革下,电影行业的商业模式和内容形式将被颠覆。从业者不必悲观,但不能用原来的模式看明天。环境变了,工具也变了。我们必须适应。”
罗表示,目前,使用AI的影视公司多是尝鲜者。“现在缺少优秀的‘杀手级AI’。”他建议影视公司长期使用AI。“这个产品用得越多越好,因为AI最需要的是数据反馈。目前100个家庭中可能有99个觉得做不到,但总会有一个去做,而且这个3到5年后可能会很厉害。”
国家商业日报
(责任编辑:周文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