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合力“植”此青绿 共绘绿美乡村生态底色
春风呼吁新绿,植树正是时候。几个月来,湛江随处可见植树造林、绿化乡村的繁忙景象,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湛江在春节走向绿色,为植树造林绘制“绿色地图”。全市计划植树约77万株,打造绿色美丽广东生态建设的“绿色湛江”样板。
党建向下扎根,绿色向上生长。湛江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以组织线路服务确保政治路线,以党建引领有效推动乡村绿化工作提质增效,出台《湛江市党建引领乡村绿化工作56条措施》,将乡村绿化纳入“百千万工程”全力出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一心一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展现出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和执行力,形成党建引绿、上下联动增绿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全市已种植苗木40余万株。一片新绿在风中生长,规划图上的“绿美湛江”正逐渐变成实景图。
黄坡镇林屋村,村道两旁绿树郁郁葱葱。黄坡镇林屋村,村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
领航绿色党建引领厚植“生态绿”
今年1月,湛江召开全市组织部门抓乡村绿化工作推进会,吹响“绿美乡村”建设冲锋号。该市建立了推进乡村绿化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成立党建工作专班引领推进乡村绿化工作,定期调度推进乡村绿化工作。同时制定了《市区领导同志包保县镇乡村绿化工作方案》,落实领导干部包保机制。主要领导示范推广。以上率下,推动322名市县领导班子成员下沉乡镇。
湛江* *组织部出台相关工作指引,要求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深入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的工作优势,用好“三进一建”机制,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湛江样本。
以指导为纲,以机制为保障,湛江全面实施六大计划:提升促绿能力、组织试点扩绿、典型项目引绿、全员参与植绿、赋能人才助绿、担当促绿。建立“镇村帮扶+乡村绿化”机制,组织386家帮扶单位开展“三个一”活动,并发动党员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和“志愿服务”双重活动,在全市上下掀起党建引领乡村绿化新热潮。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动员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乡镇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参与到植绿、护绿、爱绿的现实“绿色文章”中来。
今年,市专班共召开21次协调推进会,对动员部署、调度推进、苗木保护、技术指导、示范调研督导等工作进行沟通协调、分析研判,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明确工作推进方向和措施。
湛江推动系统开展乡村绿化工作专题教育培训,着力推动干部人才资源下沉到乡村绿化工作一线,整合利用市县镇村资源和相关专业人才资源下沉到基层。发挥绿色产业链协同效应,动员122名种植、养殖、管理等专业人才联系指导村庄绿化工作,深化壮大经济农林。同时,推动职能部门到周边省市县采购闽楠、红脊椎、母生等优质乡土种苗,依托省级优质种苗收储基地和省级保种苗圃进行育苗,储备符合规格的种苗127.8万余株。
在绿色追求上,湛江市政府机关率先垂范。“湛江机关党建”微信公众号推出“乡村绿化党员先行”专栏,定期刊发市直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与乡村绿化工作的经验做法,引导市直部门深入基层、创新植绿,共同绘就一幅绿色美丽湛江实景图。
各级“两新”组织积极搭建平台载体,通过认种认种认养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乡贤、企业、社会组织等提升乡村绿化质量,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凝聚社会各界合力,湛江注重用好乡贤力量,推进“乡贤回归”工程,广泛动员乡贤开展“我为家乡种树”等活动,建立乡贤结对机制,利用春节假期开展乡贤茶话会、座谈会1839场,动员乡贤认捐苗木11.2万株,达成乡村绿化合作协议109项。
一支支绿色先锋队深入基层,义务植树活动如火如荼,新树苗在湛江生根发芽...各县(市、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赤坎区实施“党群合力建设绿色美丽乡村”行动,开展以“党建引领绿色无处不在”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动员党员干部主动认种捐种;麻章区大力实施党建引领乡村绿化“八大行动”,一幅推窗见绿、绿荫漫步、全民爱绿、处处有美景的绿美麻章新画卷正徐徐展开;濉溪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引领、群众参与、绿美共享”的原则,“群众种树”;雷州市把“党建+乡贤”作为全面推进乡村绿化的重要抓手,倡导号召雷州乡贤回乡建设家园;徐闻县打好“乡愁牌”,动员乡贤为乡村绿化提供资金支持和苗木采购;经开区从各村“两委”干部中挑选责任心强的党员组成“党员护绿队”,聘请专家定期授课,加强管护技术培训。
坡头区林口村,村里也有小公园。 坡头区林口村也有小公园。
看绿色“一村一策”绘“绿色美景”
农村是县、镇、村绿化的主阵地。根据指南,湛江通过“四个一”绿化美化乡村,即绿色景观道路、公共休闲绿地、庭院绿化示范点和生态景观林。特别是“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重点打造绿色示范产品,有条件的结合森林城镇、森林乡村、绿色美丽古树村、绿色美丽红色乡村进行建设。
湛江坚持系统规划,全市农村绿化采用“一张图”,同时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每个村绘制一幅简单的绿化示意图,形成“一村一图一表”的绿化建设特色规划,绘制“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展现出万村花开的绿色美丽乡村新画卷。
漫步坡头区龙头镇莫村的小巷,美丽的庭院比比皆是,房前屋后都是花草树木,景色十分优美。龙头镇莫村将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工作纳入莫村文明积分超市管理体系,组建“网格长+巷长+党员+护绿志愿者”的绿化管护服务队,对村内主要道路和“四小园”进行日常管护。目前,全村已完成庭院绿化203户,建成“四小园”261个,有效形成“一户一特色、一院一美景”。
走进廉江安铺镇汤和村委会西坡的古树公园,古树花草错落有致,犹如置身城市公园。“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草泥地!”安铺合浦塘村村书记尹翻着相册告诉记者,通过规划设计、党员干部带头、发动群众、乡贤捐款等一系列工作,很快在一片荒芜的地方建起了“乡村客厅”。西坡古树公园应运而生,汤和村面貌一新。村民们还在公园里培育降香黄檀等有价值的经济苗木,让公园的价值和实力共同成长。
这也是廉江打造“全域园林绿化”地图的一块拼图。廉江推进城乡绿美提升行动,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废弃场所、原有小公园等城乡“灰色空空间”改造建设绿美公园,让群众“遇见美在身边”,新建西坡古树公园、横山向涛湿地公园和11个口袋公园,让家门口的公园“遍地开花”。
在吴川王村岗镇米谷水库旁,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聚在一起植树,用铁锹挖坑,帮助树木育苗、浇根。每个环节都默契衔接,现场热闹有序。伴随着“红马甲”的辛勤劳作,当天600株池杉伫立水边、沿路生长,散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王村岗镇联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多个村庄开展乡村绿化规划实践,结合生态资源禀赋设计特色景观,增加绿色景观轴带和古井休闲游憩带,并根据当地特色产业规划生态旅游线路。
霞山区东新街道潭坡村联系回村的美术专业大学生,在房屋墙壁上绘制宣传“百千万工程”和乡村绿化主题的墙绘,美化乡村环境,绘就美丽画卷。
发挥湛江科教大市优势,湛江结合2024人才提升年,推动6所高校、22所中职学校开展技术指导和结对帮扶,召开返乡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动员567名林业专业师生参与“一村一图”制定,动员9349名志愿者、返乡大学生、95名专家下沉镇村,共同打造各类主题森林。
同时,湛江将农村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党建网格化治理服务深度融合,发挥等级转换、党员定岗定责、评星定级等机制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一批党员“种植园和卫生责任区”,定期示范带动村民开展清理村庄“四边”“五边”积存垃圾活动。
吴阳镇白沙社区的乡贤林。 舞阳镇白沙社区向贤林。
为绿色充值“绿化产业”,催生“种植绿色经济”
在廉江梁冬镇汤种村委会沙田子村的山上,20多台挖掘机来来往往,挖坑挖洞,近200名“红马甲”紧随其后,铲土植树,一棵一米多高的油茶迎风撒绿。“一天种一座山,今年春天种了7000多棵树,面积约600亩。”村干部说:“种植油茶不仅能绿化荒山,还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梁冬镇努力推动农村绿化工作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相呼应。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了闲置土地和坡地资源,由村党支部牵头,合作社和村民共同出资出力,科学选择优良经济苗木,形成了“荒地变宝地、村民变股民、小户变大户、小田变大田”的“乡村绿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湛江鼓励各县(市、区)培育探索“乡村绿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由农村党组织牵头,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边缘地、撂荒地、荒山、违建地、庭院地、路边地“六块地”,结合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或鼓励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经济观赏苗木和乡土经济林木,发展绿化苗木培育等致富产业。
同时,湛江深入挖掘民宿资源、红色资源、古树资源,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环境绿化、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
濉溪探索“党建引领+绿色繁荣共赢”模式,以村党支部为引领,充分利用村宅空用地、违法用地、道路基地、边缘用地等闲置土地资源,积极发动乡村精英和村民认种认管,也走出了一条“生态好、经济好”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建新镇下元圩村动员村里的乡贤,捐资购买了百香果、荔枝、杨桃等800多株果树树苗,在村办公楼前承包了7亩地种植果树,并联合镇上党员干部、村“两委”发动志愿者和群众合力完成种植,努力打造集观赏性和效益性于一体的“百果园”。草滩镇泉水村动员热心乡贤反哺桑葚,捐赠荔枝苗720株,建成“致富园”10余亩,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8万元。
建新镇土闸村探索乡村绿化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以“党支部+农户+乡贤+企业”的模式种植经济作物,将贫瘠的边角地变成了花果累累的“宝地”。村里发动乡贤和爱心企业捐赠桂味荔枝苗2000余株,村委会提供种植荔枝苗的集体土地约90亩,并发动村民以每年10元至200元不等的价格竞标出租。十年后,荔枝果实将归还给农民,村委会将在十年后收回荔枝树。
强化产业支撑,湛江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重点特色镇、典型村为重点,着力培育打造一批乡村绿化示范点,首批建成15个乡村绿化典型示范镇、376个示范村,创新“绿美+产业”“绿美+文化旅游”等载体,培育挖掘绿化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12个,推广种植、养殖、管理专业人才数百人。
几天前,坡头区赤焰松街道动员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种植了2400株新的红树林幼苗,并覆盖了20亩海滩。作为“红树林之城”,今春在湛江种植红树林已蔚然成风。湛江探索“文旅+生态”模式,实施组织、雁群、人才、群众、行业、部门联动的党建“六联”举措,形成金牛岛等6条红树林特色生态旅游线路。
强化绿色效应长效机制,赋能“常态护绿”
种植绿色并保护它是必要的。湛江各地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把绿色种在地上,把绿色播在心里,确保种一棵树、活一棵树、长一棵树、成一片,实现春种一棵树、收获万分绿。
在湛江举办县、镇、村绿化技术教师培训班。围绕树苗的选择、栽植和管理,采取现场教学、现场观摩、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各级乡村绿化美容技术骨干,让他们当好乡村绿化的“指导员”;同时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在实际推进工作中确保绿化精准、合理、科学,重点提高基层干部做好乡村绿化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带领群众植树、种树、管树,建设绿色美丽乡村。
湛江进一步完善乡村绿化运行机制,先后出台绿化用地选址导则、绿化技术导则等文件,制定“1+9+10”乡村绿化工作方案,印发乡村绿化工作图41683册。将乡村绿化列为“百千万工程”重要内容,建立定期会商调度通报机制,突出典型县、镇、村创建,全面完成1839个镇村绿化规划备案。
在健全能力提升机制方面,湛江构建市县镇联合培训体系,推进“三进一建”,建立乡村绿化师资和典型案例库,落实领导干部走讲台制度,推动111个乡镇(涉农街道)党校党员干部培训8.1万人次全覆盖。
此外,湛江注重完善评价机制,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乡村绿化一线干部考察识别机制,建立“正负面”实绩干部库。完善党建考核机制,优化干部考核方案。落实先进村与落后村“双交流双考核”机制,组织106名“环境绿色落后村”“生态宜居美丽村”干部转岗学习带动,开展乡镇联合考核,以实绩为导向推进乡村绿化,绘就绿色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新画卷。
湛江云媒体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