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区北桥街道丰厚村:打造“红色+生态”美丽乡村
赤坎区北桥街道侯丰村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抓好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示范区重要节点村建设为契机,立足红色革命资源和绿色田园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红色革命文化氛围浓厚、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生态”美丽乡村。先后获得“湛江最美乡村”、“湛江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还入选省“百千万工程”。
生态宜居的丰厚村。 一个富饶的生态宜居的村庄。
打造红色教育名片
侯丰村于1957年被定为广东省第一批革命老村,2018年被评为湛江市“红色乡村”。
“红色是富有村的精神实质,这里的‘红色印记’是深刻的。”北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赖卓介绍,2020年10月,赤坎区委、区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在侯丰村原公社食堂——红南路(富裕)教育基地,重建了一座集纪念、爱国主义教育、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新型红色教育基地。
图文并茂的乡村红色历史介绍,沉甸甸的革命历史文物陈列,摆放整齐的桌椅...红南路(富裕)教育基地占地400多平方米,分为党员活动室、功能室、党史陈列馆三个区域。基地自建立以来,吸引了大批党员干部和群众前来参观,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革命精神,汲取前进力量。
“平日里,基地还通过举办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赖卓表示,侯丰村将以红南路(侯丰)教育基地为重点,修复交通指挥所旧址等革命遗址,大力推进“红色乡村”建设。同时,串联建设植物染色“非物质遗产”体验传承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发研学旅游,构建“红色文化+传统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红色旅游路径,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名片。
红色南路(丰厚)教育基地。红色南路(富裕)教育基地。
激活工业潜力
侯丰村拥有绿色资源,拥有1000多亩耕地和50亩生态林地。侯丰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稳步推进水稻、蔬菜种植,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600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以油菜为主要特色的蔬菜产业200亩。
侯丰村正加快引进资金进行河道整治和农田修复,计划通过循环利用、承包荒地、提高土地质量、优化排水系统、建设配套设施等方式重塑美丽乡村景观。
“依托都市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和城郊区位优势,侯丰村积极融入赤坎区打造粤西沿海商业港口休闲目的地规划,将乡村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赤坎区北部田园示范体验区建设,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侯丰村党支部书记黄国明说。
侯丰村正在推进赤坎区农业生态园项目建设,占地240亩,目前正在进行土地征收工作。该项目通过引入果蔬采摘、农业科普、亲子游乐、创意农业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同步开发民宿、农家乐等多元化产品,以“农业强、与自然和谐、趣味体验”为理念,打造集综合休闲农业园、农业主题公园为一体的环城乡村生活共享场所,促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美丽乡村经济。
与此同时,侯丰村的三农电子商务基地正在全面展开。该项目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改造为电子商务基地和仓库。利用农民创业等多种载体,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引导农民融入电子商务产业链,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流通现代化。
基地将整合湛江特色农产品进行精准营销,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做主播、帮忙带货,打造“基地+商品+网络名人+农业旅游”新体系,预计每年可带动培育5家电商企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6万元以上。
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生动有趣的文明壁画,全面硬化的山村路网,幽雅的古榕树公园...一幅生机勃勃、和谐宜居的新画卷正在侯丰村徐徐展开。
近年来,侯丰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实行村“两委”干部兼任村民小组长的机制,形成了党支部领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模式,带动了群众共建、共建美丽乡村。
侯丰村党支部以党组织为龙头,带领党员,广泛发动农民和志愿者,积极参与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塘沟污水、畜禽粪便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净化农村公厕、小公园、小广场等公共场所,促进村容整洁。
侯丰村的主要村道已进行了硬底化和绿化,主要道路已由白色改为黑色。完成5公里污水管网铺设,建设2座污水处理站,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完善观光池塘等基础设施,卫生户厕所改造普及率达到100%。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公园”,整体环境优美宜居。目前,侯丰村正在引进专业的乡村规划公司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的风貌。
“村里打造了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了村集体经济,房前屋后都转型了,小村子变成了‘大景区’。来的人越来越多,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村民黄叔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