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数”而上 以“数”赋能 逐“数”兴业
5月31日,数字湛江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聚焦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加快全市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这标志着数字湛江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产生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数字化转型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变革,涉及制造业、商业模式、政务服务、日常生活乃至管理理念的变革,并不单纯体现在科技含量上。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
大会提出的三个关键词引人深思——借力“数”、赋能“数”、以“数”创业。
取“号”是大势所趋。
当今世界,数字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从助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处处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开启了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新征程。去年2月,党* *和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总体布局方案》,首次提出了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总体布局,将数字中国建设上升到“数字时代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的战略高度。
近年来,湛江坚持把“数字化”“深化大数据应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跻身“2023年城市数据要素市场百强”“2023年数字城市百强”。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数字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对标先进地区还存在不少不足。面对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必须增强数字化转型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数字化转型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选项,别无他法。
推进数字化转型,就是要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原有逻辑,这涉及的主体非常广泛。我们必须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坚定不移走“数”上之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牢牢把握时代主动权。
数字赋权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是构建面向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数”赋能,在数字新赛道上奔跑加速度,湛江才能拥有“跨越赶超”的无限可能。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体推进、协同推进。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有效整合资源,打破信息壁垒,破除工作障碍,促进数据有序共享、开发和利用,持续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行政办公高效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和社会治理精准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做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篇大文章。它不仅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还注重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数字社会建设,加快发展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保、数字就业、数字住房等应用场景,加快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水利建设,打造智慧共享的数字新生活。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坚持将安全可靠要求贯穿数字设计、建设、使用和管理全过程,推动安全措施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构建城市网络运行安全管理体系。
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安全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我们要在融合过程中释放数字化转型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
一个一个发展产业是改革的方向。
“数字经济创新性高、渗透性强、覆盖面广,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很多人认为数字化转型只适合科技行业,也有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就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线或重构商业模式。然而,仔细探索后我们可以发现,数字化转型具有广泛的横向辐射和深刻的纵向扩展,这必然会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迭代升级,并可以在各行各业中取得巨大成就。为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动能、增加创新优势,必须坚持“三化三重”发展思路,加大力度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
要统筹推进网络、算力、感知、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要立足产业基础,推动数字理念、数字技术、数字工具全面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农业数字化发展和服务业数字化应用。要紧紧抓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做优数字经济园区,做强数字经济企业。要大力提升数据价值,引导和支持企业结合“四绿一蓝”支柱产业、“百千万工程”、绿色美丽湛江生态建设、打造“美味湛江”等重点任务,培育基于数据应用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真正让数据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未来已来,我未来还会来!
加快数字湛江建设是事关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长久之策!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让我们一起支持数字湛江的新繁荣、新进步、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