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警惕微短剧盯上老人的钱包
1月15日,中消协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消费维权热点》提到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诱导付费,多名中老年消费者遭遇侵权。
中消协提到,2023年12月,“家长沉迷迷你剧”话题引发舆论热议。目前,各大平台都推出了大量迷你短剧视频,其中一些需要充值平台会员或付费购买剧集才能观看全部内容。
面对入职,老年人往往更容易中招。
例如,在被“0.9元是解锁一集的唯一方法”等广告诱导后,许多老年人根本没有注意到“默认自动解锁下一集”的选项,然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解锁了所有集。市面上的微短剧成千上万,小程序也层出不穷。一集“解锁”似乎是一个无底洞。
在黑暗中,当老人发现自己被骗时,往往为时已晚。许多老年人不会手动投诉,即使子女操作,他们也面临着投诉程序复杂、能追回的钱屈指可数的尴尬局面。
迷你剧爆火后,内容泥沙俱下,带来了资本狂欢和各种风险。有钱有闲的老年人很容易被算法困住,成为精准营销的目标,成为迷你剧的“猎物”。
在流量密码下,“40岁以上”、“三四线城市”、“爱刷微短剧”等这些简单的标签成为了微短剧公司的目标受众。
与年轻人在长视频平台上培养了为影视作品付费的习惯并善于搜索网络资源相比,老年人获取娱乐资源的手段相对简单,因此他们很容易为其付费。
微短剧一旦开启,越来越多的剧会“主动”上门。这些迷你剧针对目标用户,让他们不断付费、解锁和重复。
本质上,微短剧和视频仍在利用数字鸿沟和信息鸿沟猎杀老年人。小程序千千宛宛,9.9元或19.9元解锁,因为金额不高,即使它被延迟,它也会被吞噬。
从平台角度来看,控制第三方小程序泛滥刻不容缓,同时也要为微短剧充值入口设置相应的“防线”或缓冲机制,避免一键充值。
去年11月,广电总局启动新一轮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短视频平台也在加大对第三方微短剧广告和跳转的治理力度。
微短剧的付费陷阱,不能一味地怪老年人辨识度差,怪年轻人陪伴太少。面对网络上的“老玩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错,但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诱导消费者非理性消费。
多年来,多方一直呼吁监管部门主动介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事后保障。特别是在损失确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如何简化申诉和举证程序,让维权不再困难。
北京商报评论员冯涛
(责任编辑: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