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新政解决老龄化难题,拟建养老科技产业园、推年均服务500万人次市级平台
界面新闻记者|黄景源
界面新闻编辑|鹏鹏
【/h/]步入老龄化严重的上海,再推行养老政策。
7月15日,官网,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7年,上海将创建养老科技产业园,引进培育5-10家龙头企业。完善升级5-10个居家养老改造、居家养老床位等养老科技应用场景。初步建成市级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年均服务老年人超过500万人次。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最大城市。
上海市民政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568.0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7.4%;80岁及以上老年人81.64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5.4%。
2023年,中国老年用品市场规模达到5万亿元,产品种类和数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国内从事养老金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49万家。
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明确,上海将支持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跨界开发养老科技产品;引导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进入上海专精特新板进行规范化培育;同时,围绕重点应用场景,培育一批链接社区、机构、家庭,提供线上线下服务的平台型龙头企业。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7年,上海将打造养老科技产业园。上海市科委表示,上海将依托“大零湾”科技创新源功能区,打造特色鲜明、经济带动效应显著的养老科技产业园,打造养老科技产业创新集聚区。
根据行动计划,上海将加强智能传感、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创新产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比如开发语音、人脸、情感、动作识别、环境感知等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开发具身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养老科技产品的自我感知、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我执行的能力。开发抗干扰和高精度数据处理算法,提高体温、血氧、心电等可穿戴设备柔性传感器的感知能力。
上海将重点研发生活救助、健康服务、康复辅助、安全监测、照料服务、情感慰藉六大类养老产品。包括实时感知体温、血氧、心电的可穿戴设备,无感防跌倒监测仪等智能监测设备,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健康促进设备,以及智能仿生机器人、宠物、陪伴(社交)机器人等产品。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今年3月,已有17家央企和64家省属国企在智慧健康养老、休闲旅游、养老金融、抗衰老产业、养老产品制造等重点领域进行了前瞻性布局。
在今年的上海老博会上,界面新闻注意到,展示养老科技产品和创新技术的参展商比例已经达到25%。智能老年综合服务平台、毫米波雷达监测系统、便携式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康复辅具等专业产品逐年增加。
行动计划提出,上海要加快实施智能化养老场景,推广使用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养老科技产品。
在老龄改造领域,2019年底,上海开始了新房环境老龄改造“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试点。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为超过2.1万名老年人提供了改造。改造项目清单涵盖浴室、厨房、客厅、卧室等七大日常生活场景,产品库已扩充至约9大类350种产品。今年,上海还将完成6000户家庭家居环境的老化改造。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改善老年人福利的意见》成为我国第一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项文件。
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样,潜力巨大。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约为7万亿元。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
为培育养老市场,上海提出通过“五五购物节”和上海老博会等活动,促进老年人购买和使用养老科技产品。同时,在老年科技产品展示体验基地、老年大学等机构推广老年科技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鼓励有关部门将自主研发的养老科技产品纳入创新产品目录,扩大养老科技研发实验和产品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