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程序化交易,证监会最新发声,加快推出五方面监管举措
界面新闻记者|龙丽
7月10日,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程序化交易监管进展回答了记者提问。
证监会表示,新“国九条”明确提出要出台程序化交易监管规定,加强高频量化交易监管。今年5月1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交易监管、风险防控、系统安全、高频交易特别规定等一系列监管安排。在《管理条例》的监管框架下,责成沪深交易所制定《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并于6月7日公开征求意见。
证监会不断加强对程序化交易的监控,组织证券交易所研究制定了异常瞬时申报率、频繁瞬时撤单、频繁解禁、短线大额交易等四类监控指标。自今年4月开始试运行,对频繁触发指标的程序化交易投资者进行督促和提醒,促进其交易行为的规范。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加强与香港的磋商和沟通,研究推进北向程序化交易申报系统实施的方式和路径。
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平稳下降,交易行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截至6月底,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1600余个,年内下降20%以上,近3个月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下降近60%。
下一步,证监会将深入贯彻落实新“国九条”的部署要求,坚持趋利避害、强调公平、严格监管、规范发展的原则,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出台更加务实的措施,进一步增强程序化交易监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减少程序化交易的负面影响,切实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一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细化完善具体安排。同时,指导证券交易所评估完善程序化交易申报制度,加强申报信息的核查和现场检查。
第二,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公布并实施程序化异常交易的监控标准,为程序化交易的监控划出“红线”,进一步促进程序化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的降频降速。
第三,加强与香港的沟通协调,制定北向基金程序化交易报告发布指引,对北向投资者实行与境内投资者相同的监管标准。
四是明确高频量化交易的差异化收费安排。根据申报数量、提现率等指标,研究明确高频量化交易收取流量费和提现费的标准,以“增成本”促“降速度”。
第五,继续加强对交易行为的监测和监管,对利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量化交易的,坚决打击和严厉查处。
近年来,a股程序化交易的比重逐渐增加,对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界面新闻注意到,今年4月,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指出,我国资本市场程序化交易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市值约占a股总流通市值的5%,交易金额约占29%。截至2023年底,全市场已申报程序化交易账户11.9万个,实现了“应报尽报”。高频交易账户数量一般较少,但交易金额较大,约占程序化交易金额的60%。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程序化交易的市场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市场活跃度和交易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程序化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相比中小投资者,在技术、信息、速度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在某些时候,存在策略趋同、交易共振等问题,增加了市场波动。有些机构是超日交易,申报撤单快,交易短线特征明显。
广州某私募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程序化交易的增多,加强这方面的监管是大势所趋,很多海外成熟市场也是这么做的。国内程序化交易起步较晚,监管体系还在逐步完善过程中。事实上,这一年多来,相关部门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明显趋严,出台了很多新规。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整个资本市场更健康的发展。
此外,程序化交易与主观投资者相比,在技术、信息、速度上具有明显优势,这也导致了近年来众多主观投资者的一场巨大争议,认为程序化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a股市场的原生态。有关部门会逐步规范程序化交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平复这些投资者的情绪,提振大家对a股市场的信心。
上海一位量化私募相关人士也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程序化交易的监管确实越来越严格,公司也一直在积极学习相关新规,配合相关工作。相信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不过,也有投资者认为,虽然最近出台了很多关于程序化交易的新规,但目前很多还没有正式实施,相关要求也比较宽松。程序化交易仍需更严格的监管措施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