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召开“科创板八条”座谈会,业界期待并购重组相关创新制度尽快落地
界面新闻记者|孙艺珍
自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技创新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八项措施》(以下简称“科技创新板八项措施”)以来,上交所近期举办了一系列市场培训和研讨会,引导证券公司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执业质量,围绕推进科技创新板优质行业并购重组进行了充分交流。
界面新闻记者从上交所获悉,7月4日,上交所召开“科技创新板八条”投行业务培训暨并购重组座谈会,来自25家证券公司的100位业务条线相关负责人出席。
与会的证券公司代表表示,M&A和重组的相关内容是“科技创新板八条”的一大亮点,支持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M&A,有助于科技创新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质量。
同时,与会证券公司代表表示,希望并购重组股份分期付款等创新制度尽快实施,并就支持不同控制下的并购重组、优化跨境并购政策、进一步提高审核效率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之以恒践行“三门”理念,加强与市场各方的沟通协调,加快推进更多具有示范意义的并购重组案例,努力落实好“科技创新板八条”,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此次发布的“科技创新板八条”规定了强化科技创新板“硬技术”定位、开展深化发行承销制度试点、优化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股票债券融资制度、加大并购重组支持力度、完善股权激励制度、完善交易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监管、积极营造良好市场生态等八个方面。要求深入实施“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回报”行动,加强投资者教育。
在7月1日上交所举办的“科技创新板八条”主题证券公司座谈会上,部分与会证券公司代表表示:“在并购重组方面,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重组,支持通过聚焦做优做强主业的方式进行吸收合并,既有利于上市公司聚焦主业,也有利于部分市场竞争力减弱的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及时出清;鼓励可转换债券、分期付款等支付工具,有利于提高并购重组制度的灵活性;同时,适当提高并购重组的估值包容性,进一步凸显制度包容性。”
在谈到科技创新板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时,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安永硬科技产业中心主管合伙人唐哲辉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估值是科技创新板企业并购最大的难点。特别是未盈利企业处于成长初期,其市场前景、商业模式、技术成熟度和可行性以及相关风险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为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收益潜力,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如何合理认定无形资产和商誉的价值,一直是一个痛点。
唐哲慧认为,此次“科创板八条”是提高M&A和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的积极有力信号。
“一般采用传统的财务估值方法,如折现现金流DCF。这样一来,在制作估值模型时,由于没有有效的利润数据,很难确定不盈利的硬科技企业的估值。买家不愿意出高价,卖家也认为不考虑技术和团队价值。因此,建议在评估科技型企业投资时,合理考虑企业和行业的前瞻性趋势。前瞻性评估强调对行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长期预测和分析,提高了估值模型的包容性,对于评估科技型企业的潜在成长机会和规避潜在风险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唐哲慧从估值包容性的角度说。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板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板'硬科技'的特点,完善承销、并购、股权激励、交易等体制机制,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量生产力发展。”
他说,“这需要优化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结构,吸引更多优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提高板块整体质量;要改善投资者结构,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投资科技创新板,为板块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要通过定价、融资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创新板公司R&D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不断加大R&D投入,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