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为何总是疗愈我们 | 书单
界面新闻记者|实习记者记者尹据
界面新闻编辑|黄阅
“公园20分钟效应”已经成为年轻人流行的新休闲方式。根据《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一项研究,每天在户外呆一小段时间会让人感觉更快乐。即使不运动,每天只要在公园呆上20分钟,就能让人心情变好。人们在公园里亲近自然,放松心情,摆脱生活中的疲劳和不良情绪。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看到有些焦虑被公园治愈,有些悲伤被晚霞抚慰。为什么自然现象会有治愈人心的效果?
在自然疗愈真正作用于人的内心之前,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嗅觉、听觉等感官所触动。在《闻树的十三种方法》中,作者大卫·乔治·哈斯克尔从气味的角度讨论了人们的生活是如何与树交织在一起的。他认为,嗅觉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和抑制的,但嗅觉提供了外部世界与人类记忆和情感之间最快、最深的联系,并能激活其他所有感官。只要闻一下,记忆就会让我们瞬间转移到其他时间和地点。
在充斥着“恶心”废气的现代社会,哈斯克尔偶然闻到了街上盛开的美洲椴树花的香味,感受到了这种香味带来的快感。他写道:
“当花儿进来拥抱我们的时候,树似乎把一只镇定的绿手放在我们焦虑的额头上,使疼痛的神经通路平静下来...我们呼吸这棵树,无忧无虑。”
大自然不仅直接触动嗅觉,还会影响人的听觉。按月份排序,《鸟鸣季节:英国鸟类编年史》依次介绍了一年中247种具有代表性的鸟类,鼓励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聆听四季的歌声,重建与自然的联系。作者将林的歌曲描述为“大理石板上高速旋转的硬币”和“珍珠在珍珠海岸上飞溅的波浪”。新疆歌鸟听起来像一个爵士音乐家同时演奏五六种不同的乐器;芦苇鳎的歌声就像一个不耐烦的录音师反复说:“一...二...测试...”;白眉鸭听起来像吃了类固醇的蚱蜢。正如序言所说,鸟儿优美的歌声充满了和谐与韵律,变化无穷,精妙绝伦,给人带来最愉悦的感受。
现代社会,鸟类的生活总是与人类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比如“欧洲鸬鹚”的绰号是“黑鸭”,因为这种鸟在二战物资匮乏时期曾是餐馆的食物,而红额金翅雀则因华丽的君主亨利八世而得名“亨利八世的红帽子”。
自然对人来说不仅仅是感官功能,更是更深层次的联系。英国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Richard Mayby)在《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我》中提到,整个人类文化中总是充斥着关于自然现象、季节变换、蜕变与重生、野性与驯化、迁徙与轮回、看不见的怪物与失落的土地的神话传说。文化不是自然的对立面,而是人类与自然的边界,是人类独有的“半透膜”。
为什么说文化是人类独有的“半透膜”?在《心向园冶》的序言中可以找到答案:“现代人并不是真的吃人间烟火,而是间接的(接触自然),比如电话订餐、超市购物、虚拟旅行、在写字楼上班、在高级厕所大小便等。,每一个都实质上涉及到真实的地球、河流和天空空,但中间有很多‘膜’。自然疗愈所做的就是一层一层地去除这些“薄膜”,从而达到文化与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分离。
在事业的巅峰,梅比突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搬到了东英吉利亚。辽阔灵动的袁野给了他全新的视野和启迪,也唤醒了他对大自然长久以来的热爱和激情。有了这些,梅比写下了《自然观察笔记》,后来又把半自传体作品《心交给袁野》。
与大多数人认为的“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不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傅如初提到,梅碧向自然求助“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他既没有把疾病妖魔化,也没有把自然神话化,而是正视问题和自己,有点感伤,但从不自怜”。
自然愈合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现实世界。对于郁美碧来说,真正治愈他的不是“用自然抽离自己,而是用自然充实自己,从而产生了他的狂想”。在爱人波莉的帮助下,梅比在不断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自信,不再胆怯害怕,开始重新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
梅比也在书中描述了她对自然愈合的理解:今天的文明可以在不放松神经的情况下将人类从饥饿中拯救出来。自然痊愈不是一般的贫困病,而是现代社会人与自然“节奏不匹配”的新病(也是心脏病)。他具体解释说,在人类社会高速现代化的今天,有些人对这种高速的竞争场景极度兴奋、陶醉和适应,以为这个过程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容易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对他们来说,“回归自然,与自然同呼吸,让个体的节奏服从自然的节奏,可能会起到治疗的作用。”
在《自然治愈了我的抑郁症:荒野愈合365天笔记》中,作家兼博物学家埃玛·米切尔对自然愈合的生物学机制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她提到,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阳光和与土壤的密切接触)会影响血清素的水平——“血清素是大脑中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合物,抑郁症患者体内这种神经递质的水平较低。”但她也提到,自然愈合并不能代替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更多时候起到的是辅助治疗的作用。
在进一步探讨自然与文化关系的过程中,理查德·梅比在《致袁野的心:自然如何治愈了我》中也提到了什么是“荒野”的问题。他说,从一些深层的生态学角度来看,“荒野”这个词是自相矛盾的。当一片荒野被人类造访、命名、绘制地图,这些行为就代表它已经被驯化了。真正的荒野首先是为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动物准备的。如果人类进入荒野,他们是在“行使特权”。因此,梅比认为,人类知道荒野就在那里就够了,不需要亲身经历,不如一切留给想象。
马比在书中说,真正打动他的不是被人类定义为特殊地方的荒野,而是它的气质,是诗人迪伦·托马斯形容为“驱使花朵穿过绿茎的力量”的一个兼收并蓄、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的边缘。梅比对荒野的解读正如罗德里克·纳什在《荒野与美国思想》中提到的——“荒野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类感知的环境状况,而不是真实的环境状况。”
经常和荒野这个概念提到的是“荒地”。在《荒野:一部文化史》中,研究建筑历史和理论的作者和学者维多利亚·迪·帕尔马认为,“荒野”常被用来指自然未开发的初始状态,在“荒野”的基础上,还可以指被工业破坏、被军队遗弃或被化学废物污染的地方,这些地方与人类的破坏密切相关。所以,“荒地”既是文明的对立面,也是文明的产物。
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把原始的荒地变成耕地、工厂或城市,给它们烙上文明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技术进步并不会带来无限完美的未来,但对荒地的无节制开垦和收购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破坏和生态污染,于是我们想进行弥补,建立各种生态自然保护区,希望让荒地恢复原状,但“像这样的故事很少会这么简单。”
帕尔马说,如果我们认为只要限制人类接近一个被人类活动污染的区域,那么“自然”就可以自愈,把荒地变回“荒野”,我们就会陷入逃避责任的虚假希望,幻想自己可以弥补对自然的损害,把污染区域恢复到人类存在前的空白色状态。但问题是,“我们的行为,不管是好是坏,都会留下痕迹:我们不能指望它们消失。”
参考:
心向袁野:鸟也要把支离破碎的世界还原给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878004/.
一天一片云[英]加文·普雷特-平尼译,王艳萍/张超,京华时报中文书店,2022-1。
闻树的十三种方法[美]陈伟译大卫·乔治·哈斯克尔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1
鸟鸣季节:英国鸟类编年史[英]布雷特·韦斯特伍德/[英]斯蒂芬·莫斯著,/王琦/王慧译林出版社,2021-5。
心向袁野:自然如何治愈我[英]理查德·梅比译,张玲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11。
大自然治愈了我的抑郁症:荒野疗愈365天札记[英]埃玛·米切尔译张新文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5。
荒野与美国思想[美]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著。侯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年2月。
荒原:一部文化史[美]梅雪芹/刘/译维多利亚·迪帕尔马译林出版社,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