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借鉴“种喜树”厚植文明乡风
12月1日,记者从湛江市有关部门获悉,茂名高州市振江镇推行“喜事植树”做法,引导群众十年植树不搞大事,植树近2900亩,值得借鉴。(12月2日《湛江日报》)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造,更要铸魂。我们要形成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焕发出文明的新气象。”
12月2日,湛江日报介绍了茂名高州市振江镇“喜事植树”的做法。采用“他山之石”旨在培育文明的乡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只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多少,还要看农民的精神面貌。建设绿色广东、绿色湛江,不仅要看生态环境的“颜值”,更要看广大农村人文环境的“气质”。求治之道,不在正俗之前。种文明乡风,势在必行。
移山容易,移关难。对此,茂名高州市镇江镇从激活基层共建共治的“细胞”入手,培育形成“文明基因”——2014年,镇江镇在全国率先开展“喜事植树”活动。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植树,引导有结婚、出生、生日、进家门、升学、升职、买车、中奖、开店、企业投产等喜事的集体、家庭或个人在植树造林现场或村庄周边种植“幸福树”,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逢喜事栽树”的借鉴在于,在推动移风易俗中处理好三个逻辑关系:破与立的统一、人与物并重、疏与堵的结合。
农村习俗是文化的体现。新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既传承了淳朴的民风,又创造了现代的文明风尚。因此,文明乡风建设不是一味地打破农村长期存在的传统民俗,而是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遏制不良习俗,倡导良好风气。“逢喜事种树”打破天价彩礼、举行大典等习俗。它所代表的不是“树立教条”,而是通过树立正确的导向(举办新活动)、提供建设方向(种下幸福树),在“树立好的”基础上“树立新的”。
人是乡村文明建设的主体,物是其重要载体。文明的乡风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传递,也是东西之间的传承,两者缺一不可。报告中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个乡镇老板本来打算搞个大仪式,邀请干部好好乐一乐,但是驻村干部婉言谢绝了,然后带着他去种树,边干活边聊。结果老板想通了:“酒热闹一阵子,种树造福几代人。”于是欣然捐了10万买树苗,建了一个村民休闲公园。十年种植“快活林”,让当地村民真切感受到乡村文明可以落地,可以轻松传承,可以在身边,可以被感动。这就是“人”与“物”并重带来的可喜变化。
在稿件评论《感受文明温度,营造温馨家园》中提到“分析镇江样本,可以看到乡村氛围的转变和文明基因的培育。不可急于一蹴而就,更要直面挑战,主动作为,以慢火和细致的工作做好耐心的教育引导工作”。其中,就是乡风文明建设中“软硬结合”、“疏堵结合”的道理。2014年以来,镇江镇绿化面积逐年上升,林业生态逐年改善。人们看到了环境更加美好,看到了“种幸福树”的好处,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
“风俗,天下大事。”要学习镇江镇的“喜事种树”,探索具有湛江特色的人文“绿美”。移风易俗,久而久之,广大农村必将成为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大有可为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