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智慧渔场” 零距离体验海上“放牧”
海水清澈,鱼儿和鸟儿一起跳舞。在雷州流沙港海域,巨大的珍珠般的深水网箱点缀在碧蓝的海面上,两个长方体形状的养殖平台格外醒目。这是湛江海洋牧场的两个“明星”平台——海威一号和海威二号
12月1日上午7时,记者一行跟随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威集团”)的工作人员,探访了正式投入使用一年多的“智慧渔场”——“海威一号”,零距离体验了海上“放牧”的乐趣。
12月1日,雷州西海域海洋牧场上,海威集团工作人员正在为军曹鱼投放饵料。 记者 张锋锋 摄12月1日,海威集团的员工在雷州西部海域的海洋牧场喂养军曹鱼。记者张凤凤摄
养殖大海,放牧捕鱼,囤积“蓝色粮仓”
浪花绽放,浪花迸裂,快艇的轰鸣声响了不到半个小时,一个庞然大物映入眼帘。当你登上它,那种随波逐流的感觉立刻消失,你走在了地上。
据介绍,去年4月,雷州半岛首个半潜式桁架式渔业数字化智能养殖平台“海威一号”建成投产。“我们的‘海威一号’投放了第一批3万多尾黑比目鱼苗,每尾约2公斤。平台长46米,宽23米,高13.5米。养殖深度15米以上,每立方米水可养殖20公斤鱼。”海威集团工作人员石杭昌告诉记者,作为一种珍稀海鱼,黑鳎鱼三年养殖周期可长到25公斤左右,在市场行情可观的情况下产值可达5000万元,仅一条鳎鱼(鳎胶)就能卖到上千元。
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海威1号这样的深海养殖平台抗风浪能力强,智能化程度高,养殖空间充足。平台配备了完善的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系统,配备了饲料储存模块、自动投饵机、起重机、水上水下视频监控、实时水质测量等自动化养殖设备。,并且有足够的养殖间空,可以作为大型重力式网箱的“补给站”,克服了传统海陆运输浪费人力和时间的缺点,实现了减产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海威一号的日常运营和生活用电来自于安装在平台上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同时建设海水净化和污水处理系统,定期将生产和生活垃圾运回陆地处理,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生态无污染的运营。记者停在“海威一号”平台上,看到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整齐地排列在天花板上。“我们日常用电基本来自太阳能发电,重力笼也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基本满足了监控设备的用电需求。”石行长说。
今年6月,更先进的“海威2号”完成发射。该平台耗资3000多万元,基于海威一号的数据进行了深度优化和研究。平台更大,更抗风浪,更智能。是目前广东最大的智能化海水养殖平台,养殖水3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水可养殖20公斤鱼。
当好“牧民”,守护海上“牧场”
当天10时许,记者看到一艘满载冰鲜鱼的渔船缓缓靠近平台,停泊在平台吊车下。渔船停稳前,工作人员迅速掀开覆盖冰鲜鱼的篷布,用铲子将冰鲜鱼放入方形塑料桶中,平台上的工作人员操作吊车将其倒入平台上的笼子中。不一会儿,巨大的黑比目鱼跃出海面,争相“抢夺”食物。
“金鲳鱼是用鱼饲料喂养的,而石斑鱼、鲽鱼、军曹鱼需要用冰鲜鱼食喂养。仅冰鲜鱼每天就需要消耗8000-9000公斤,11月份就要消耗16万公斤左右。”石行长说,目前海威一中周边有70个重力笼,10多名工作人员,分组负责。喂一次需要2-3个小时。每年夏天,因为鱼游得比较活跃,所以需要一天喂两次。
“我们都是退役军人。我们是今年8月加入这个行列的。前期参加了现代海洋牧场设备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学习了海上‘智能’养鱼、海鱼人工养殖等技术。”谈起工作,石行长感到自豪。1998年出生,广西人。他每天在海上日晒雨淋,皮肤晒得黝黑。与同龄人相比,他更成熟。作为现代海洋牧场设备使用和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后备人才,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航海、搬鱼饲料、喂食、检查渔网、清除网上附着的海洋生物...每天,无怨无悔。
眺望大海,不远处的重力笼,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当铁锹冰鲜的鱼被放进笼子时,密密麻麻的军曹鱼在水中翻腾捕食,水花四溅。“饲养工作不仅是一项‘体力活’,还需要讲究科学和经验。需要通过水下视频监控观察鱼在哪里游动。如果是受北风影响,就要因风浪而暂停喂食。”石行长向记者解释,投喂时要检查鱼群是否有异常,网箱锚点是否偏离,养殖网是否损坏,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我愿意扎根‘蓝色牧场’,当好海上‘牧民’,为湛江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史杭昌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积极学习和实践技能,书写了现代海洋牧场的故事。
近年来,以“海威1号”半潜式桁架式养殖平台为代表的生产实践和示范,打破了湛江传统的海上作业局面,推动湛江网箱养殖走向深海,实现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建设“海威3号”促进渔旅融合发展
“我们正在规划建设‘海威3号’,与‘海威1号’和‘海威2号’合作,扩大深海养殖规模,同时积极探索开发海洋餐厅、精品房、亲水平台、休闲甲板、研学等渔旅融合项目,让市民在这里观鱼、下海、品茶、看兰花,累了还能品尝新鲜捕捞的美味海鲜。据集团工作人员陆介绍,“海威3号”智能养殖平台由半潜式钢结构养殖平台、智能养殖设备、文化旅游设施和物联网养殖管理服务系统组成。配有多个游客房、储鱼房和生活物资仓库,并配有自动投饵机械、空调节等设施。同时建立物联网的现代渔业生产系统和先进的渔业监控设备。还配备发射天线,实时传输渔业养殖信息,实现海上生产活动与岸上监控中心的实时互联,打造现代物联网渔业生产新模式。
在水产养殖板块,海威集团形成了“1+N”布局模式和陆基、远洋渔排、深海重力网箱、深海桁架式养殖平台的轮动,大幅提升了养殖效率,推动了湛江海洋牧场建设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目前,该群体已收集并保存了石斑鱼、金鲳鱼、军曹鱼、红嘴比目鱼、海马等一批重要海洋鱼类种质资源,突破了军曹鱼、鲽鱼、海马的全人工繁殖技术。以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为重要技术支撑,聚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高层次科研团队,不断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
集团董事长柳丁表示,“海威三号”将致力于深海养殖与渔业旅游的结合,推动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满足市场和游客对高品质、可追溯海产品的需求,开展海上智能养殖和休闲旅游,让旅客直观感受海洋牧场,零距离体验海上“放牧”,打造集绿色智能装备、现代养殖渔场、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海洋产业整合基地,推动渔业“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