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购买超风险评级公募基金变难了!招行、交行等多家银行收紧
界面新闻记者|曾凌俊
近日,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部分商业银行正在收紧超风险评级的公募产品销售,部分银行甚至不允许个人投资者购买超风险评级的公募基金产品。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提高了代销基金产品的风险等级。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最近将39只代销基金产品的风险级别从“R3-中等风险”调整为“R4-中等高风险”。
“银行收紧超风险基金的销售,与监管的推进有关,可以减少一些因损失而引发的投诉,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某城商行零售部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会影响银行的收入,但相对有限。
最近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收紧了公募产品的销售超风险评级。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今年以来一直在收紧,不能买超风险级别的公募基金,有的甚至要实行双录。
6月18日,界面新闻记者在交通银行APP中尝试购买超过自己风险等级的产品时,系统会立即弹出“我行评估您的风险承受能力低于基金产品的风险等级!根据监管部门的风险匹配原则,您的风险承受能力不适合购买该产品。请确认你的风险承受能力。”
在实际测算中,尝试购买超过自身风险水平的产品时,部分国有大行仍可购买,但会弹出“中高风险产品购买提示”:本人仍自愿进行此项投资,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风险。
公募基金的风险等级通常分为R1至R5,其中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风险等级分别为R1、R2和R3,而主动股票基金、商品基金、黄金基金和REITs的风险等级通常为R4,金融衍生品和杠杆基金为R5。
此外,部分银行提高了公募基金代销的风险等级。6月14日,官网建设银行发布公告,调整部分公募基金产品的风险等级,将39只基金由“R3-中等风险”调整为“R4-中等高风险”。
本次风险中级别调制的产品涉及博时基金、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银河基金等基金公司的产品,其中银河基金的产品有18只,占比超过40%。
根据公告,为切实履行适当性义务,保护投资者权益,建设银行将遵循产品风险评级较高的原则,自公告之日起,对基金公募部分代销产品的风险评级进行调整。
最近也有消息称,商业银行将被禁止代销私募基金。“两者的性质不一样。公募基金销售超风险评级违法。这是一项整改措施。禁止私募基金销售是规定。”一位私募投资总监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事实上,银行是公募基金代销的重要渠道。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股票型基金(股票+混合公募基金)持有规模为5028亿元,居行业第一;工商银行以3447亿元的持有规模排名第四,蚂蚁基金和田甜基金紧随其后。
银行为什么收紧超风险级别购买公募基金产品?
京华时嘉家族办公室董事长聂俊峰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是由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各地监管分局对商业银行基金销售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执法常态化。
第二,自2021年3月起,公募基金尤其是偏股型公募基金连续三年亏损,银行的基金投资人面临“五毛基数、六毛基数”的情况较为普遍。商业银行的客户风险偏好较低,且年龄较大。目前客户纠纷频发。
第三,商业银行基金销售产品准入管理不科学、不规范,存在严重的运动式销售和竞技指标考核现象。一方面容易追逐流量明星,另一方面又容易因人为因素导致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公募基金以不谨慎、不科学的方式引入。
对于目前基金销售的乱象,各地证监局也已强调,各基金销售机构应严格按照基金销售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
去年以来,多家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因基金销售违规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其中,“无证上岗”、违规激励、风控合规等问题是违规的“重灾区”。
瑞智洪欣金融研究所指出,超风险评级购买公募基金产品的情况过去也存在,其带来的客户投诉让代销机构很头疼;同时,随着监管要求的进一步收紧,代销机构也在收紧公募基金的超风险评级销售。除了公募基金,专户等产品的超风险评级销售问题也一直备受争议。
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近年来,随着基金代销业务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银行机构资金代销业务存在的专业人员配置不均衡、业务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等违规问题,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银行需要严格执行基金代销业务的监管要求,完善风险控制体系,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
聂俊峰进一步分析道:“虽然这一规定看似对产品匹配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适应性的要求更加严格,但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偏好评估往往具有很强的客户经理和客户之间的相互指导和互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