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应确立中国全固态电池开发技术路线图
【/h/]界面新闻记者|庄健
【/h/]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液态锂电池的技术路线领先全球,中国的技术路线图也应该建立在全固态电池的发展上。
【/h/]4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高在CIBF2024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h/]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放弃了液态电解质,转而采用固态电解质材料。这种差异使得全固态电池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和温度适应性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电池的首选之一。
【/h/]但目前,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一系列科学难题,需要在关键材料、界面、复合电极、单体电池等不同层面进一步攻关。
【/h/]欧阳明表示,日本和德国都已经确定了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时间表,但中国尚未正式发布国家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图。目前国内对全固态电池的认知不一,技术方案多样,尚未确定主流技术路线。
【/h/]日本2020年发布的路线图明确指出,2025年和2030年,其全固态电池计划分别实现600 WHr/L和1000 WHr/L的体积能量密度。体积能量密度是决定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关键指标。
【/h/]在高看来,中国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应定位于保持优势和防止技术颠覆,在攻克全固态电池的同时优化液态锂电池技术。
【/h/]这与全固态电池在日本和欧美的定位截然不同。与中国相比,日本和欧美在液态锂电池领域处于落后地位。其开发全固态电池的目标是颠覆中国在液态锂电池领域的优势。
【/h/]据SNE统计,去年全球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中,有六家来自中国,市场份额超过60%。目前,装载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池是传统的液态锂电池。
【/h/]高援引机构预测数据称,到2030年,全球锂电池需求将达到6,000 GWh。即使到那时全固态电池占1%,锂电池市场的大部分仍属于液态锂电池。
【/h/]高表示,未来3-5年,中国应打通全固态动力电池全技术链,实现对现有汽车动力电池的替代。现阶段全固态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达到300 WHr/kg,体积能量密度达到600 WHr/L,提升了低温快充和安全性能。
【/h/]未来5-10年,我国要突破高比能量的全固态动力电池,质量能量密度达到500 WHr/kg,体积能量密度达到1000 WHr/L,实现未来交通的全面电气化。
【/h/]高表示,中国许多大学和企业都在致力于固态电池的研发,技术路线多样化。固液混合电池和全固态电池都有布局,特点是固液混合电池。
【/h/]固液混合电池的电解液结合了固态和液态两种形式,因此也被称为半固态电池。蔚来、SAIC和其他汽车公司已经推出了配备半固态电池的车型。
【/h/]高认为,在中国发展半固态电池作为一种过渡技术路线是必要和有意义的,但更重要的目标仍然是颠覆性的全固态电池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