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文短剧到底有多赚?到了横店我差点想入伙。
他衣衫褴褛,被所有人鄙视,被妻子扇耳光,被赶出家门。
如今,三年过去了,他不再隐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的真实身份暴露了:龙王,修罗,战神,罗刹,药神,虎帅。。。头衔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六种。
这是2020年最流行的短剧类型,女婿。
那时候的歪嘴战神,靠耐克笑傲江湖,养活了一大批鬼畜区,也让短剧的概念完全脱离了圈子。
现在三年了,短剧转型成了最受欢迎的炸鸡。
你打开App Store,搜索“短剧”至少会跳出20多个相关应用。稍微一瞥,你就会发现这背后的巨头都聚集在一起了。
有国企参与,比如中国广电传媒旗下的《河马剧场",还有字节跳动的《番茄短剧》还有百度和七猫。
这只是短剧的一小部分。微信和Tik Tok上的小程序,真正的大头占到了90%。
现在短剧市场已经达到200亿。这是什么概念?2022年中国电影票房301亿,这意味着短剧的市场规模相当于去年票房的66%。
【/h/】相比之下,电影产业发展了一百多年,有着成熟庞大的产业链体系,而短剧才发展了三四年。
这也让差评师很好奇。这个像荷尔蒙一样生长,赚足眼球的行业是怎么运作的?
正好,差评君有个表哥,在横店一个短剧组做制片人。拍了几千万的网剧,几百万的网络电影,在影视圈摸爬滚打多年。
所以我们直接去剧组,给你看看短剧的场景。
& quot;横店现在估计有近百个短剧剧组在拍。"这是我表哥见到我后说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是“能不能有钱有闲,就看这波了”。
说了这么多套话,他转身领着我们进了一个小酒吧,那是他们临时租用的场地。
在片场转悠了一圈,大概对表哥的短剧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一共是80集,每集大概两分钟。由小程序平台投资,总制作预算40万。(一般长剧投资都是几百万起步。)
今天是他们开机的第二天。知道他们开拍,我几乎第一时间就来了。
因为全剧整个拍摄时间只有7天,来晚了就完了。而这也是大部分短剧的拍摄速度。。。
就是这个原因,公告很满。今天,他们要在这个酒吧包厢里拍摄26个场景。
不过,虽然拍的很快,但现场比差评师想象的要专业很多。这是一个严肃的小团队,盒子内外都有照明灯和摄像机。
只是机器数量和员工数量减少了一级。演员也极其精简,只有男女两人。
刚刚撞上了一座让一些脚趾都翘起来的桥。
导演在教女的怎么摸男的八块腹肌。
让人不舒服的是所有的显示器和摄像头都是垂直的。
一位制作人告诉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拍机器。"即使是差评师看到的时候,他的脑子也是一秒钟下来的。
差评师跑了几个群,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因为很多剧组都是从中长视频转行过来的专业团队。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转型时,大家都对我说:“为了赚钱。"
靠短剧赚钱似乎是最受欢迎的印象。各种短剧充斥着赚钱数据,比如“小程序卖剧,8天赚一亿”,& quot草班队靠短剧发了财,日入6000万。"
在这个行业,好像每一分钟都是几千万。。
但其实它的盈利模式很简单,就是通过设定各种剧情的炫酷点和转折点,先用前十集的免费剧情把你吸引到重点地方。
【/h/】比如你想看看那个男的能不能化险为夷,打中所有人,就会弹出一个付款要求。
每集解锁费用从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看完一部剧可能就几十甚至几百块钱。
人们不愿意给30个长视频会员充值,却愿意为了看每集2分钟的节目而支付数百元。
一部短剧的制作其实是短剧平台主导的。平台会找制作人下单,给他们提供剧本,让他们发布内容。后续的广告也是平台的责任。生产商要么赚取制作费,要么支付部分收入。
【/h/】在横店的时候,了解的比较多,才知道原来人家能看到赚钱的短剧。其实都是少数。
实际情况是,如果没有爆款,“除了特别不好的,基本上亏一半赚一半”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暴利。
虽然短剧平台在找制作人的时候会承诺他们只要拍四五部就可以爆款。但短剧能不能爆发,其实是个概率问题。
所以,比起精心打磨、押宝爆款的长剧和电影,短剧更像是一个批量业务。
生产商和平台都在追求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和快速试水。所以,短剧真正的夸张之处在于它的产业化和工艺化。
一部爆款短剧的创作分为三个部分:剧本+拍摄+选角。每一个环节和环节都是严格按照市场喜好来的。
首先是剧本,这也是大家最诟病的地方。
整体是围绕着各种反转和“酷& quot点,在不同的主题下创作。
表姐给我看了最受欢迎的剧本类型,分别是:战神、虐恋、穿越、反击、甜宠、总统、重生、夫婿。
导演对于不同主题的观众来说得心应手:
& quot;一部粗糙的现代恶霸剧,就是针对比如30岁的宝妈,然后她们总想和现任老公离婚,找个恶霸离开。"
而这些题材都是各种短剧平台根据市场反馈在后台总结出来的。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特别的点。与传统电视剧不同的是,大部分短剧都是平台提供的,而不是影视公司提供的。
因为每个月市场都喜欢,可能会有变化。为了利益最大化,每个脚本都要根据平台监测到的当月数据来写。
这些书有的是从网络小说网站买的,有的是在专门的作家工作室找的。
表哥告诉我,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编剧是从剧本杀转到剧本杀的。
他们的写作速度很快,三四天就能出一部电影。作家工作室一本书卖给平台的价格是一千到一万五。
【/h/】而工作室里的大多数编辑都是轮班工作,拿着固定的工资和提成,但他们的月收入至少在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能超过50万元。
反正听完差评,你已经觉得屁股坐不住了。。。
在这一行,不仅仅是写剧本,在拍摄和剪辑这一边,还有无数类似的操作。
其实短剧拍摄的入门门槛也很低。很多都是从影楼摄影转行过来的,连吴星都来做这个。如果你在专业剧组工作过,可以直接担任短剧导演。
同样的,剪辑直接找外包公司,两三周就能剪出来。从写剧本到上线,基本只要一个月。
也正因为如此,一部短剧的成本很低,一般20-30万就能完成。如果早半年,那么几十万就能搞定。
不过,这些费用都是泼出去的水。一部剧真正花钱的地方其实在于投资。
所谓的流就是广告。在Tik Tok、Aauto Quicker等平台,投放各种带有小程序跳转链接的视频片段,吸引观众跳转到小程序。
就像小广告一样各种“一刀999”。
和页游一样,广告的效果直接决定了一部短剧能否赚钱。
比如最近很火的短剧《勇士》,开播八天就上映了,花了一个亿。
这并不代表这部剧烧钱,只是证明这部剧在市场上炙手可热。因为只有发现市场回报好,大家都愿意点进广告,平台才会继续花钱。
一般来说,爆款短剧的回报率可能在1.7左右。这意味着你花了1亿做广告,收到1.7亿充值,净赚7000万。
如果投资效果不好,一般收益率低于1.1,就会停止投资,及时止损。
在这种逻辑下,你可以想象Tik Tok、微信、微博这样的投放平台有多赚钱。难怪很多短剧平台下的平台跳转链接,那叫一个丝滑畅通无阻。
表哥对短剧的前景相对乐观,甚至认为未来短剧的市场规模可以翻五倍。
因为只需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短剧可以快速生产,快速消费,快速回报。
而且现在到处都有人想往竞技场里砸钱。连他的编剧都跟他说:老板,需要带钱进组吗?
在我们看来,短剧可能是一个只能提供情感价值,单纯迎合市场的产品。
但在从业者看来,短剧的出现其实拯救了一大批即将倒闭的影视公司。
其实你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几年视频平台的趋势就是质量。表哥告诉我,大部分平台只做A+和S级以上的剧。
比如X剧场,长季节,《狂飙》等精品剧。
质量意味着需求少。比如芒果一年可能有二三十个这种级别的订单。
但是市场上还有那么多从业者等着吃饭。跟不上质量要求,拿不到资源的,慢慢被清理出去。即使拍成电影,市场也不会需要那么多内容。
连拍的华策,看过《为什么是笙箫默》和《亲爱的,爱》,只收了50%的利润项,不得不选择削减利润。
华策代表出席迷你短剧发布会。
但另一边,头部的短剧平台一天能打十几二十个短剧。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仍然处于极度缺乏内容的阶段。
为了拿到一部好剧,平台甚至可以卑微到极致。
比如承担所有拍摄费用,与制片方分享票房——这就意味着平台承担了所有风险,让制片方躺着赚钱。
影视公司选择哪边的答案一目了然。
另外,短剧的风险自然比长视频低很多。
长剧的制作周期通常是半年到一年,加上审查时间,最终资金到账至少需要一年。
& quot;我们上网前都饿死了。"
但是短剧的拍摄和剪辑只需要几个星期,爆款几率很大。并且上线后,剧组可以直接提现用户充值的金额,资金提现速度极快。
一部打磨了一年的长剧,最后可能一无所有。但短脚本成本低,只要投资数据不好,就可以立即放弃,及时止损。
而就目前来看,短剧空的戏份更大。
因为短剧太多,广电无法通过审批,所以版号发行权下放给平台。所以其实连版本号都是平台自己发的,不需要经过太多审核。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各种踢脚和封建迷信频繁,每一个短剧都要有一些床戏的原因。
这样一个门槛几乎为零的相对自由的市场,必然会催生一场进入者的狂欢。
在横店你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市场的活力,这里是对影视变化最敏感的地方。
一位受访者说,她去服装店拿衣服的时候,明明订了很多东西。已经停工的都在热火朝天,“都在拍”。
以前是三个女生三个男生的配角,现在是主角,工资从200涨到300一天,甚至比横屏还贵。
一部剧一旦开拍,片酬可能会上万元。有个爆款女,7天工资就到了20万。和传统明星肯定差远了,但是你知道,一部短剧的投入可能就40万。
以前剧组的摄像支持、灯光支持、场务都可以升级,现在变成了摄影导演、灯光导演、执行导演。
机会摆在大家面前,大家都觉得近在咫尺。
【/h/】连我表哥都谈过,坚定的告诉我,短剧未来会有千亿的市场规模。
这个惊人的数字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因为短剧已经全球化了。
中国台湾省的制作组也开始为大陆的剧组开拍。我表哥已经在和他们谈判了。他对中国台湾省的摄制组赞不绝口。“我们有40.1万的物品,他们可以拍出25万,真的很漂亮。"
不仅如此,他接下来还要进军东南亚,拍一些当地人喜欢的美好题材。
毕竟,中文在线打造的关于出海的短剧APP Reelshort,一个月的流水高达600万美元,直接冲到了美国iOS娱乐榜第一。
数据证明,全世界的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从下沉市场到走向国际市场,就是一眨眼的事。
聊到最后,差评师真切感受到了什么“财富和自由都靠这波。"
但是你觉得影视剧这样发展下去会越来越沉沦吗?
其实差评师觉得不一定是真的。愿意看短剧的人大多不消费精品剧。
短剧的目标人群是更多喜欢在Tik Tok上看短剧和AI电影的人。
短播放模式其实是抢短视频用户的时间。对优质长剧并没有致命影响。
另外,短剧的奖金已经过了。现在的短剧,其实就是抄袭了互联网十三四年。
作为一个互联网出身的老人,表哥很清楚:“明年肯定会倒一大批。"
乱了之后还有监管,成本,内卷。
艾优腾的视频结局,已经标志着短剧追求品质和内卷化的开始。
在内容监管方面。昨天,广电总局也发文,将继续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Tik Tok和微信也开始移除非法迷你剧。
短剧正在慢慢进入下一个时代。在这片追求高效率和速度的土地上,很难说会不会出精品。
但是,暴利和劣质是过去的事了,这是肯定的。
不知道下次去横店会诞生什么样的模式,还会留下多少短剧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