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口前移 共建共享——聚焦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
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疾病。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多部门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实施方案(2023-2030年)》和《健康中国行动——肿瘤防治实施方案(2023-203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方案亮点。
明确目标要求
《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性病。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彦洪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出台的两个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细化任务和要求,明确工作路径,切实确保防控行动取得实效,到2030年能够达到规定的目标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于11月15日举行。新华社记者李恒摄
《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5%,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达到60%,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
《健康中国行动——肿瘤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肿瘤总体五年生存率达到46.6%,患者疾病负担得到有效控制。
据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慢病防治屏障和全过程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综合防治,切实提高效果,为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防治并举,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2.45亿,中国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是因为心血管疾病。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能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表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疾病基础是一致的,“共同预防”可以更好地提高一级预防的效果,“共同治疗”可以降低患者治疗的难度和危险性,使共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
此次发布的新版《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实施方案》明确,要“实施危险因素控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加强关口前移,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治防治路径”。
方案提出,增加基层医疗机构血压、血糖、血脂“三高”。到2030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服务率达到70%,治疗率和控制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继续提高。35岁以上居民年血脂检出率将达到35%。
国家心血管中心是提升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整体防治水平的重要力量。国家心血管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表示,近年来,国家心血管中心主要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专科医联体建设、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等方面开展了重点工作。五年来,我们完成了全国40多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180多万医务人员的高血压诊疗规范培训;已经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风险因素和发病率监测网络。
癌症预防和治疗侧重于七项关键任务
中国人口基数大,癌症发病率高。国家癌症中心书记张勇表示,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病例约为406.4万例。
郭彦洪说,《健康中国行动——肿瘤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推动肿瘤防治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省、市三级综合肿瘤防治网络基本建立,全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县区覆盖率超过90%,乳腺癌、宫颈癌筛查覆盖率超过90%,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由2015年的40.5%提高到2015年的40.5%。
为进一步加强肿瘤防治工作,新版《肿瘤防治实施方案》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控制危险因素,降低肿瘤发病风险;完善肿瘤防治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共享;推进癌症早诊早治,强化长效筛查机制;规范肿瘤诊疗,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进中西医结合创新,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加强救治保障,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快重大科技突破,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癌症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大约40%的癌症可以通过控制癌症危险因素和改变生活方式来避免。”张勇说。(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