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全面乡村振兴,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2023年,湛江实施“百千万工程”目标圆满完成。目前,湛江正按照既定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以一把手工程的力量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省政府工作报告用相当大的篇幅描绘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施工图”,引发我市省* * * *和CPPCC委员的热烈讨论。
走产业振兴之路
开创乡村振兴新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做好乡村产业,关键要琢磨好“土特产”二字,坚持工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2024年1月14日,首届徐闻马拉松赛在徐闻县曲家镇“菠萝海”鸣枪起跑。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名跑者齐聚中国大陆最南端,感受菠萝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活力。
“深化与海南合作,依托粤琼(徐闻)特别合作区,发展菠萝深加工,不断延伸菠萝加工产业链,打好菠萝‘产业牌’,与RCEP对接,实现菠萝出口世界各国,创造菠萝贸易新机遇,让徐闻菠萝走向品质更优、价格更高、品牌更响。”湛江市徐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副站长罗表示,徐闻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改革的红利溢出效应和政策叠加,大力承接海南制造加工基地、物流仓储基地徐闻菠萝产业发展,加强粤湛合作,吸引人才和资源,乘势而上推动菠萝产业发展。
除了做精“特”文章,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村多元价值,努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是代表们关注的重点。
省恒润机械有限公司、湛江市生产计划处处长王碧云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她建议,结合“百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宜美的乡村,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服务业,以“住、游、养、娱”为重点,将生态资源和生态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集田园风光、山水韵味、人文特色、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旅游新模式,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
“广东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富有魅力的农业园区。”王碧云建议,高标准创建一批省级或市级示范农业园区,发展“生态+研学”,打造一批广东绿色美丽生态建设的靓丽名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
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全长1675公里,覆盖海面,像一条蓝色的丝带,串联起省内14个沿海城市的90个景区。王碧云建议,将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沿线配套设施延伸至周边重点乡村旅游村,实施旅游景区与周边重点乡村旅游村一体化建设,保留原始自然气息,发展集观光、娱乐、民俗工作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活动,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带,重点培育一批旅游名镇、特色精品村和网络名人打卡点。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水是民生之本、生态之基、乡村之魂。农村供水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承载着民生对乡村振兴的期待。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农村补短板工程”“推动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达到87%”,这让代表们倍感振奋。湛江市赤坎区东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经贸协会会长谢肖珩积极向大会建言献策,呼吁支持湛江市推进农村供水改造升级。
谢肖珩认为,当务之急是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2022年以来,湛江市积极谋划、高位推进,分步谋划实施坡头区城乡供水一体化等14个大型供水项目,组织编制《湛江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
“农村供水改造升级事关农民健康安全和切身利益,这项工作亟需扎实有序推进。”为此,她建议对湛江市等粤东粤西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给予优先资金支持,加快农村供水设施改造升级,推动实施“一户一表、抄表到户”供水模式,彻底改变原有供水设施漏水漏损的局面,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办理水费的便捷服务。
建设一个崭新的县城、镇村,除了配套基础设施等硬件外,还需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的支撑。如何解锁“引才留才”全链条,激活“百千万工程”新动能,成为代表们关注的话题。
在省* * * *第三组组长、中国石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湛江中储分公司张进看来,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乡村人才队伍是“百千万工程”成功的关键。要不断完善多层次乡村人才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同时,完善高素质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系统培养懂农业、爱农民、爱农业的乡村振兴人才,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三农”带头人和“新农人”。
“农村乡土人才是农村人身边的榜样,有着贴近家乡百姓的天然优势,容易受到村民的欢迎和信任。”为此,他呼吁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乡土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乡土人才回流,建立农村乡土人才库,发挥返乡农村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激活“压载能量”
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域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但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资源要素向城市净流出的现象依然存在,城镇仍然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
驻湛省政协委员陈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省内许多城镇仍缺乏独特的产业特色和发展优势,城镇经济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如何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陈建议,全省各镇街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和挖掘特色产业,甚至适度超前探索。同时做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小镇,突出发展一批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未来潜力大的中心镇;鼓励毗邻地区专业镇和特色小镇联合发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集中资源,在全国培育更多的经济强镇;分类发展创新创意、山水文创、历史文化、绿色低碳特色小镇。
“以佛山为例,打造‘千亿镇街’是佛山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可以继续建设各类特色小镇,开展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打造一批辨识度高、特色鲜明的网络名人地和打卡点。”
在陈看来,除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外,“入群入圈”无疑是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抓手。“即参与大湾区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陈胡兵建议加强区域合作与联动。
她认为,广东省可以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联动,共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科技创新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毗邻地区的通勤便利性、功能互补和产业支撑,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