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扫是最好的缅怀
4月2日,湛江市第七小学组织少先队员前往松塘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扫活动。(4月3日《湛江日报》)
每一年都是清晰的,每一年都是纪念。清明是重要的农时,也是重要的节日。四季轮回,万物生长。此时,它干净明亮。扫墓祭祖时,人们缅怀先辈,缅怀英烈。
现实表明,提醒和倡导文明祭祀仍有必要。从近两年其他地方的一些案例来看,人们有时在路边焚烧祭祀用品,这不仅造成空气体污染,而且加剧了清洁负担,有时会导致火灾;一些人搞攀比、讲排场,祭祀用品翻新、越来越高档,“扫墓”变成了“炫富”...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不仅松开了“安全弦”,还失去了“文明榜样”。
传承,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怀旧和展览。经过多年的倡导和推广,绿色低碳的祭扫新方式逐渐被大众认可。据《湛江日报》报道:“近年来,植树、撒海骨灰等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逐渐被更多市民认可、接受和推广。今年有118位骨灰参加树葬、海葬活动”,民政部门计划“大力推广先人树葬、海葬、花葬、草坪葬等多种绿色生态安葬方式”。从线上来看,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祭祀被赋予了新的仪式感,这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的需求。在“云祭祀”“Time空邮箱”等平台上,一封封家书寄给先人的信让人潸然泪下。一些地方甚至开展了“现场祭祀”活动,让无法来到现场祭祀的游子有了更多“存在感”。丝带哀悼,植树祭祀老朋友,云媒体传递真情...传统习俗在传承中不断演变,清明的文化内涵也在与时代的碰撞中变得更加丰富。
更令人感动的是,一些中小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清明祭扫英烈活动,把清明节祭扫作为根植革命文化和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国颁布了英雄烈士保护法,并以国家的名义设立了烈士纪念日,严厉打击诋毁和诽谤英雄的行为。从统筹规划建设烈士纪念设施到大力发挥红色旅游教育主阵地作用...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正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近日,宁夏固原2000多名师生凌晨5点徒步54公里祭奠烈士,引来各路网点点赞。在湛江市第七小学、觉民中学等地,他们还到唐宓革命烈士陵园、东岛革命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纪念活动。在追忆中唤醒回忆,在表达中传递真情,令人欣慰。
文明祭祀,不减心意,更显深意。收获环境之“清”、心灵之“清”,是清明节的应有之义,也是城市文明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