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学术造假背后往往是权利不公
直传的11个弟子联名举报,把他们的生物导师送上了热搜,还把他们送上了学术造假的审判台。华中农业大学黄教授一生中最大的危机,如果仅仅是物资问题无法解释,显然它无法触及科研诚信的真正死亡点。
近年来,学术造假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但并非每个案例都能像华中农业大学的黄导师那样登上热搜。
在国内科研领域,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监督下,每年都会公布几批检测出的科研不端案件的处理结果,并有许多985和211等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
该机构年报显示,2022年共查处与科研诚信有关的举报案件533件,对397名责任人和6家依托单位作出处理,其中通报批评82人,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74项,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申请112项。
调研组一半以上的成员是联合举报人,举报信长达125页。数据被篡改,实验结果被捏造,评价被操纵,发票不正常,学生被打压...黄教授被指控的行为既包括学术问题,也包括经济和教学问题。
更令外界震惊的是,学术造假甚至不是黄教授的掩饰。“一些学生精通it,他们的输出是恒定的”,而“那些不愿合作的学生受到深深的压制”,“学生受到威胁,如果不与欺诈合作就无法毕业”。
诚实的对立面往往代表利益,而利益的帮凶往往是权力。在教学科研领域,权益的不公平最终会导致学术诚信的崩塌。
要解决教学和科研背景下的不公平权利,举报和处理一直是最后一个环节。到了这一步,事故频发已经不可避免,这意味着在师德师风的自我约束之外,缺乏更具预防价值的约束和监督。
导师权力过大一直是一个饱受诟病的老话题。导师带点戏谑的“老板”头衔里,科研很像职场,导师全系阵亡,而课题组其他成员只需工作,论文质量和能否毕业都由导师掌握。
当现实职场已经被“90后”“00后”反复整顿,大学课题组依然是导师的“一言堂”。
破局之难在于,本应是规则优化和学术监督的学校管理者,往往以科研成果来判断成败。他们不是限制导师的权利,而是害怕被宠坏。为了取悦从其他大学抢来的教授和专家,正常的监督程序也可能流于形式。
如果黄教授的学术不端行为属实,那么持续时间如此之长、波及范围如此之大,华中农业大学的监督机制和管理者同样难辞其咎。
用锋利的武器,杀死你的心。师德建设是重点,但解决学术不端行为不能依靠当事人的个人修养,还需要落实到底的有效监督方法。
除了监督之外,导师在科研和教学中的权力是否过大可以根除,学生是否可以更换导师并拥有顺利的项目可能是解决导师和学生之间“神奇”关系的两个关键。
北京商报评论员张
(责任编辑: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