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澳科技发布新品抢滩海上光伏,有前景吗?
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光伏头部企业开始瞄准海上光伏等新场景的开发应用。
1月6日,京奥科技(002459。SZ)发布了海上光伏新品,包括两个海上光伏N型产品方案:DeepBlue4.0 Pro蓝色系列和姚澜系列。这两个串联组件最大功率可达635 W,最大模块效率可达22.8%。
界面新闻我们从现场了解到,蓝色系列适用于水深小于10米或距离海岸小于500米,地质稳定,水位变化不大的滩涂场地,采用桩基础安装。姚澜系列适用于水深大于10米的近海区域,采用浮式安装方式。在蓝色的基础上,姚澜系列更低碳、更轻便、更可靠。
京奥科技表示,可用于光伏安装的土地面积大幅减少。以中国为例,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0公里,海上光伏装机容量可达100 GW以上。发展海上光伏不仅可以解决土地有限的问题,还可以避免土地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
与陆上光伏相比,海上光伏更靠近沿海地区的电力负荷中心,更便于电力并网,降低远距离传输的损耗和成本。
近年来,新能源企业逐渐将目光投向了大海。除了提到很多海上风电,光伏也在瞄准这部分市场。根据海况的不同,海上光伏主要分为安装型和漂浮型两种。
据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技术总监吴牡丹在发布会现场介绍,固定安装式适用于水深10米以下的海域,在国内多个省市已有应用。随着这些项目的应用,成本不断优化,经济性增强。浮式还在小体积的论证阶段。
但是目前海上光伏的收益率还不如陆上项目。根据水电规划设计院的数据,海上光伏项目的收益率在6%左右,勉强能过各大投资集团的决策收益水平。地面光伏的收益率在8%-10%,分布式光伏的收益率更高。
根据国鑫证券12月份研报数据,年初以来,国内离岸光伏共邀请3.74 GW,中标规模达到3.3 GW。1-11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近164 GW。相比之下,海上光伏的占比还是很小的。
吴牡丹说,海上光伏最大的瓶颈是降本增效。这种压力不是来自于构件成本,而是因为其工程建设条件差,工程建设成本高。
“不管是固定的还是浮动的,从大规模应用来说还是有巨大的成本降低空”吴牡丹说,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需要一次性缴纳全部海域使用费,导致用海成本比土地使用成本高出4倍以上。不过这个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能源部门的重视,未来可以看好。
海上光伏的开发、设计、建设和运营也非常困难。目前工程案例和经验不多,缺乏相关国家技术行业标准支撑。由于海洋环境恶劣,在浮动领域尚未形成共识的技术路线。
另外,海上光伏开发的路线周期很长,涉及审批的部门很多。从规划选址、立项到施工许可,再到最终建设运营阶段,大约有30道审批流程。
“海上光伏成本高,但政策在不断调整。”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金高科技产品技术部负责人张军表示,虽然海上光伏仍处于探索阶段,但金高科技希望通过发布新产品,推动客户对海上光伏的使用,未来将产生更大的价值。
“我看好离岸光伏的未来潜力,但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政策储备过程。”张军表示,相比中国市场,海外有很多国家海岸线很长。因为陆地面积小,所以持续关注海上光伏,未来需求可能更迫切。
除了金高科技,从去年开始,很多光伏企业也推出了海上光伏的相关产品或解决方案。
例如,在CIMC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海上漂浮光伏发电项目中,应用了晶科能源的N型双面双玻璃组件。
去年5月,全球首个固定长桩基海上光伏示范研究项目——山东文登HG32海上光伏示范研究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正式进入试运行期,其中天合光能(688599。SH)负责供应N型组件。
华盛新能源去年推出全球首款海上光伏异质结组件喜马拉雅V-Ocean;当年10月,国内首个海上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论证成功,隆基绿色能源(601012。SH)项目采用定制的Hi-MO 5光伏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