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主后三连板,ST大集究竟何时能“摘帽”?
界面新闻记者|陈惠东
易主供销总公司消息落地,ST大集(000564。SZ)已经连续第三天涨停。1月5日,ST大集直线开盘,报收1.66元/股,上涨5.06%,成交6.56万手,成交金额1088.8万元,换手率0.04%。
ST大集1月3日晚间公告,上市公司与供销、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合联签订投资协议,后三者作为产业投资者,拟以13亿元现金购买26亿股。交割完成后,供销商贸、中和农信社、中和联将分别持有公司6.97%、6.08%、0.52%的股份,产业投资者合计持有公司13.57%的股份。
供销商贸、中和农村信用社、中和联与ST大集股东新合作集团形成一致行动关系。本次投资完成后,产业投资者、新合作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21.28%的股份,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ST大吉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上市公司与产业投资者的协议刚刚签订,相关协议还涉及后续的股东大会。股东大会通过后,双方将逐步进入对接期,办理交割手续。
从2019年底开始,原控股股东HNA商控计划“让位”给两个股东的新合作集团,ST大集已经运营了4年。在此期间,原控股股东HNA商控及其背后的海航集团历经债务重组,但ST大规模重组的推进可谓一波三折。
在此期间,ST大集的业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净亏损77.55亿元。自2021年3月起,ST大集因公司非经营性资金被股东及关联方占用、未公开担保等问题开始“戴帽”。
新实控人的进入会给ST集带来什么?
界面新闻记者从st大集官方渠道获悉,中国供销集团已与HNA信息管理层进行会谈,并前往ST大集旗下实体商业企业进行调研。
根据ST大集的公告,投资协议中明确,控股股东将利用供销社的平台和网络优势,整合多方产业链优质资源,以商业网点和商业流通产业为基础,构建城乡双向流通通道,做优做强双向流通平台,形成集商业经营、商业物流、商品贸易为一体的业务布局,将上市公司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
“与公司签订投资协议的三家实体也是供销总社旗下的核心企业。比如供销业务,基本上整合了供销集团内部所有的商业流通资源。”上述工作人员表示,“至于控股股东会向上市公司投入哪些资产,目前还不确定。能放进去的资产必须和上市公司有协同效应,双方按照战略协议中的约定继续推进。我们也会在近期公布财务投资人是谁以及具体比例。毕竟二级市场也更看重财务投资人的背景。”
供销大吉原名Xi安民生,是a股市场知名的老牌百货公司。目前,公司定位为城乡商品流通综合服务运营商,主营业务涵盖民生购物中心、酷铺连锁超市、中国集集商业物流地产、大吉数码分公司供应链金融。拥有11家商业购物中心和77家超市门店,其中“顺客隆”品牌拥有64家门店和600多家门店。
对于已经戴了近三年帽子的ST插曲来说,急需“摘帽”,也就是说,定于4月30日披露的2023年年报对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ST大集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0.4亿元,同比增长1.99%,净利润亏损3.79亿元,由盈转亏。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易主后ST插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持续经营问题。新实控人安装的业务内容,应该是与上市公司更有协同效应的,至少在交易所和财务方面,能够论证满足摘帽的前提条件,我们才能摘帽,但必须是在年报披露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