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下一个最火赛道:招聘博主
声明: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dingjiaoone,作者苏琪,由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离开博主的热潮在小红书刚刚过去,一个新的流量密码——招聘岗又崛起了。
有博主分享。一个帖子贴上招聘、求职、大厂、裁员等标签。,而且还配了一句“听说小红书很容易招人”的俏皮梗。好评一千多很容易,三天回复和私信就有几百条,夹杂着几十份简历。
小红书里的招聘岗
有人调侃,当“退休博主”重返工作岗位,招聘岗位的火爆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但是,在小红书上招聘的感觉和传统招聘平台完全不一样。两个招聘者都有一点矜持,也有一点不一样的期待。
招聘人员不再强势,而是在小红书里努力寻找更有兴趣、更好相处、对工作要求更特殊的应聘者;求职者不会问“工资多少”“能面试吗”之类的问题,而是先发表情包交友,即使被拒,也会多问求职建议。
【/h/]小红书的用户群体和社区氛围,看似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招聘平台的渠道,解决了一部分人的招聘求职需求,但水下也隐藏着很多隐患。
由于小红书发布招聘信息几乎没有门槛,所以也有一些高薪招聘的情况,其实是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欺诈。小红书还在招聘帖上标注了“注意安全,请仔细筛选对方信息”的提醒。
招聘行业长期存在需求错配、资源错配、供需错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了高流量、高用户活跃度的平台介入招聘业务的机会,但这些平台发布的招聘岗位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用户需要擦亮眼睛。
小红书里的招聘很吃香,看运气。
小红书上有很多招聘的帖子,很多都有上百个赞和评论,这些帖子背后的招聘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是企业HR和猎头。
有着7年工作经验的猎头“极品张”(以下简称张),最近在小红书上频繁发布招聘帖子。
“有人愿意去越南做HR吗?正经帖。”越南外派人力长招聘帖发出后,张章收到了近百条评论。有的人会说越南语但没有HR经验,有的人是资深HR但不会说越南语,还有人问越南当地有没有其他工作机会,薪资福利待遇如何。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她发布的其他海外招聘帖子的评论栏里。在此之前,她还担任过首尔HRBP、西班牙电力行业销售经理和土耳其财务经理等职务。
张章之所以选择在小红书上招聘,是因为平台的差异化人群和免费发布。她向丁蕉提到,外籍人士圈子窄,传统招聘平台的人才库相对饱和,候选人不会及时更新,很难收到匹配的简历。同时,猎头很难为一个职位开设不同国家的付费招聘平台账户。小红书聚集了中国各个国家的人,猎头可以免费使用标签找到相对精准的人。
小红书也被很多猎头用来处理海外企业招聘国内员工的需求。领英中国关闭服务后,这部分国际招聘需求被小红书部分接受和消化。
另一种是创业公司老板亲自出马“捞人”,和谐文化传播创始人张磊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初,张磊选择在小红书发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招了三个客户端来执行。目前,这个帖子的互动量越来越大。“甚至还有其他公司的老板在我的评论区招人。”
小红书招人和它的公司属性有关。我在娱乐圈打拼快10年了,一直和大客户有长期合作。张磊认为,客户执行是一个“不算太难,但需要一点爱才能做好”的工作,在小红书兴趣的驱使下求职的年轻人更多。
招聘岗位发出后,张磊一下子收到了四五十份简历。在近200条评论和无数私信中,有人不符合要求,有人望而却步(比如美院的硕士和海外名校的留学生来应聘)。在解释“不合适”的同时,张磊也给出了一些职业规划的建议。“用不了多久就会招到这样的人。”
还有一种是来小红书找同事的公司业务人员。
在小红书里,还是有很多大厂明确自己的身份的。以“我想转岗给自己找接班人”“我想马上结束实习,有人接班吗?”,他们纷纷贴出了职位晋升的机会,吸引了众多求职者的围观和咨询,职位晋升一度成为大厂们追捧的副业。
某大型AI企业的业务总监小乔,因为最近HR比较忙,需要为集团招聘一名运营人才。没有太多时间在传统招聘平台上批量浏览简历,又想找好相处的同事,小乔最终决定先在小红书上碰碰运气。
帖子发表在小红书上一周后,她收到了很多私信,近百条评论,但情况和她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很多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也给她发来了面试申请。她只能在前期沟通环节不断排斥别人。最终只筛选出三个人参加面试,都被卡在了另一边,因为领导想要更专业的熟练度。
【/h/]因为大家每天在公司的时间都比较长,所以小乔一开始并不想把招聘变成一件冷冰冰的事情,希望能找到一个比较契合的同事,但最终因为职位要求求职者既懂技术又懂财务场景,而且专业要求高,他最终还是转向了传统的招聘平台进行招聘。
综上所述,小红书凭借用户群体的多样性和年轻化,流量的精准推荐和友好活跃的互动氛围,确实能帮助一些招聘者找到想要的人选,但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耗费了大量的隐性成本。
【/h/]非典型招聘,成本高于预期。
【/h/]不难想象,小红书这种原本大家用来放松的平台,其招聘体验、流程、用户画像与传统招聘平台完全不同。
很多招聘者的感觉是,浏览小红书的用户没有明确的求职意向,是偶然引发的,事先也没有做相应的准备,而传统招聘平台的用户目的明确,会积极推动招聘进程。
很多招聘人员在小红书上遇到过没有实习经验,没有简历准备,没有求职意识,只有一颗求职心的用户。“他可能会口述自己的专业和教育背景,他没有简历。让我给他推荐一个工作机会,让人哭笑不得。”张章说。
另外,传统招聘平台以技能点、行业、薪资水平为筛选导向,而小红书以兴趣、圈子为筛选导向,招聘人员在小红书上无法一眼看到求职者的背景和画像,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对方。
张磊还注意到,求职者可能也有同感,他们不知道招聘人员的真实身份,也不知道职位的具体要求。招聘方需要和每一个站出来的咨询师“科普”,说明费用很高。双方都很模糊,提高了相互筛选的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招聘人员都会尽量让谈话更人性化——在招聘平台上,大家会直接谈到面试和薪资,而在小红书上,大家的期望值相对较低,会先打招呼,交朋友。即使有预感进不了面试,也会聊点别的,给对方一些建议。“买卖不成可以做朋友,招聘不再是冷冰冰的单向交流。”
【/h/]在小红书中,求职者虽然没有背景简介,但却拥有招聘软件所没有的生活化账号内容,不同的人对账号运营的重要性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HR喜欢账户内容丰富的求职者,认为这样的求职者可信度更高,技能更多,人员配置更丰富。
有些老板不会选择社交账号运营好的求职者。张磊看到很多求职者把小红书账号的数万粉丝作为自己的加分项写进简历,但在他看来,社交账号的过度运营背后折射出一些负面信号——能量中心的分配与工作碰撞,有上班的需要,但也有做博主的隐退。
除了沟通和筛选的成本,很多招聘者提到了小红书上招聘的另一个高成本,那就是在遵守社群运营规则的前提下,JD(职位描述)发布、简历投递和联系方式获取。整个过程漫长,不熟悉很容易被判违规。
在小红书里,适合招聘的岗位类型也是有限的。
多位招聘人员告诉丁蕉,小而美、利益驱动、非专业、定向圈、技术门槛低、工作一般的公司,更适合小红书里热爱生活的年轻人的画像。
HR小丽,一个在上市公司工作的大四学生,曾经在小红书上给孩子找了一个家教。因为是私事,她不能直接用公司账号招聘,传统招聘平台也不能以个人名义招聘。请朋友介绍她的周期很长。小红书帮她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晚上就收到了三四份好的大学生简历。
后来她也试着在小红书注册了一个公司账号做招聘,结果发现不匹配。她向丁蕉解释,如果是好工作,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信息,一天能收到一两百份简历,不需要走这么曲折的路;如果是不好招的岗位,一般都会有原因的,要么工资低,要么要求特殊。这就需要他们主动去搜索,或者通过猎头推荐,这是小红书很难精准匹配的。
不可否认的是,在小红书、哔哩哔哩、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很多上市公司和消费品牌也会注册自己的公司账号发布招聘信息或者举办转发抽奖优惠等活动,但这些行为的品牌推广目的大于实际招聘目的,账号运维人员和招聘岗位人员不属于同一个部门。
在“流量密码”下,隐藏着许多隐忧。
为什么小红书里的招聘岗突然火了?
一方面和这两年互联网行业持续降本增效,大厂裁员消息频传有关。另一方面,2024年1179万大学毕业生即将涌入职场,开始在各种招聘平台广泛投简历。
中国的网络招聘行业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虽然前程无忧、Zhaopin.com、猎聘、BOSS直聘等传统招聘平台依然大行其道,但人多的地方就可以进行招聘。到今年为止,招聘需求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如快的汽车、Tik Tok和小红书。
与此同时,随着小红书“离职博主”热潮的兴起,与整个职场、面试、招聘相关的话题在小红书变得越来越热,同类型的帖子正在成为可以无限复制的模板,不同目的的人前来分一杯羹。
【/h/]厌倦了BOSS直聘上刷简历的年轻人,转向了小红书,开始频繁刷招聘岗,但是慢慢的,他们发现不对劲了。
艾伦是个杭漂。今年,她选择跳出原来的工作,转型做电商。但她发现,在杭州这个电子商务之城,像她这样的小白并不吃香,BOSS直聘的信息大多无法阅读或根本看不懂,于是她想着去小红书看看相关行业的情况。
Alan虽然没有带着求职的心理去刷小红书,但是却能够频繁的刷招聘岗位,刷到里面理想的岗位。经过几天的观察,她发现“这些招聘岗位隐藏着很多地雷”。
这些公司很多都不在岗位上写明薪资类别,甚至不写明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具体岗位,也不提任何重要信息,只写自己在招人,引导用户私聊。
投完简历,和这些招聘人员沟通后,她发现很多公司都在小红书招人,目的是“低薪招人”,因为往往在她支付了预期的薪资后,就没有人回复她了。
在正规的招聘平台上,不同岗位的时薪是标准的。跨银行投简历时即使不了解市场,沟通过程中也会弹出该职位的平均薪资区间供参考。
此外,她还发现一些招聘信息是虚假的。她曾经在小红书参加过一次面试,后来发现招聘人员引导她与MCN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其中包含许多不平等条款。
有专业招聘人员向丁蕉指出,由于社交平台不进行严格的资质筛选,发布招聘和收集简历几乎没有门槛。一些资质有问题,业务有问题,或者人员配备不足,留不住人的公司或者个体户会在平台上招聘,甚至有很多骗局。
由于求职者无法判断公司资质和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所以“高薪招聘”的帖子中也夹杂着一些虚假信息甚至诈骗信息,进一步增加了招聘双方的信任成本。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小红书的每个招聘岗位都有一个提示,标明“注意安全,请仔细识别对方信息”。张章和小乔都在评论区和私信中被质疑是不是“骗子”。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出示工作证进行自证。
要想在小红书上成功拿到offer,求职者需要记住的是,无论在什么平台看到招聘信息,面试和入职流程都要和正规招聘平台一样,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确定高薪或自由时间等有吸引力的条件。
“正规招聘平台上找不到的公司基本上都是错的。向个人收费的HR和猎头90%都是骗子。只要他们觉得有点不靠谱,哪怕放弃这个看似很好的机会,也不要盲目投入。”张章提醒道。
招聘行业的大部分人也不赞成社交平台提供专业的招聘服务。他们认为这将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叫陌陌。其实他们只是想隐藏自己,偶尔在网上疯狂一下。一旦账号和求职挂钩,“就会有一种时刻被监控的感觉。”
即使是职业招聘人员或者急需找工作的待业青年,也不一定总想看到求职信息。当他们打开社交平台放松时,让他们社交和工作。
*应采访对象要求,阿兰、小丽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