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O“遇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涌现出来。除了最广为人知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VR设备也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一大细分领域,很多巨头都在VR领域进行了布局。
回过头来看,VR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6年,VR行业就有一波爆发。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VR行业最终归于沉寂。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产业玩家的扩大,VR产业再次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尤其是2023年苹果Vision Pro的发布,为VR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皮科“遇险”
众所周知,PICO可以说是VR领域的佼佼者。尤其是被Byte收购后,PICO开始迅速扩张,团队规模从最初的200人上升到2000人的巅峰。IDC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AR/VR头戴设备出货量32.8万台(以口径计算销量),PICO在中国VR市场的份额达到58.7%,遥遥领先于其他厂商。按理说PICO作为头部选手应该可以一飞冲天,结果却恰恰相反。PICO没有下大力气,而是开始收缩岗位,宣布裁员,调整组织架构。
一方面,VR行业遇冷,其中的PICO必然会受到影响。事实上,虽然VR并不新鲜,各大VR厂商也在不断培养消费者的意识,但是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并没有培养起来。据CINNO Research统计,2023年全球AR/VR出货量达857万台,较2022年下降15.6%。整个VR行业不景气,PICO也出现了销量低于预期的情况。受此影响,PICO也下调了2023年全年的销售目标。
另一方面,超宇宙的概念还很遥远,被视为超宇宙入口的VR设备的普及程度有所下降。其实VR设备之所以会二次爆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元宇宙概念的盛行。2022年,元宇宙概念爆发,VR设备被视为元宇宙的入口,因此进入发展快车道,大厂加速在此布局。当时,为了率先赢得通往元宇宙的“入场券”,字节跳动斥资90亿元收购了VR厂商PICO。
如今两年过去了,元宇宙依然远离大众,元宇宙之风逐渐降温,与元宇宙相关的概念也随之消亡。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探索超宇宙领域的大厂们也做出了调整,开始收缩超宇宙的业务线。PICO作为元宇宙业务发展的重要起点,自然也受到了影响,随着元宇宙大潮的退潮,其组织架构也进行了调整。
销量上不去。
事实上,不仅仅是PICO,整个VR行业都在寒意之中。即使是现在,VR行业也没能摆脱销量下滑的窘境。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最新发布的AR/VR头戴显示器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AR/VR头戴显示器出货量为10.7万台(销售口径),较2023年下降37.8%。其中VR(虚拟现实)出货量2.2万台,同比下降72.6%。那么,是什么让VR设备难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呢?
一是VR设备价格高,消费者对其持观望态度。虽然VR行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由于消费者对其了解不多,所以VR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同时,受技术投入、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影响,VR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去年,苹果发布的Vision Pro价格高达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较高的价格让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VR产品的销量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VR产品的用户体验仍有待优化,消费者的购买热情难以被激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VR设备的性能和功能也在日臻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VR设备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佩戴不舒服、交互不自然、分辨率和游戏质量差、眩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很多有购买意愿的潜在消费者也会被“劝退”。
第三,隐私安全问题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事实上,VR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包括环境数据和生物数据,这些数据与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言而喻。一旦数据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消费者对VR设备隐私性和安全性的担忧也影响了消费者对购买VR设备的态度。
悲伤的内容
除了硬件限制,内容也是制约VR产业发展,影响VR设备成为主流应用产品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作为行业龙头企业,PICO在内容生态建设上投入很大。具体来说,PICO不仅专门成立了Pico Studio部门,引进海外优质6DoF游戏,还加大制作投入,引入大量视频内容,让用户可以在VR影院观看好莱坞大片、明星VR演唱会等优质资源。不仅如此,字节跳动还调兵遣将,从其他岗位抽调精兵到PICO部门,弥补电影、游戏、社交等VR内容上的短板。然而,即便如此,消费者仍然认为PICO的含量不足。PICO的“内容壁垒”背后,也是整个VR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是VR内容开发者数量少,内容生态难以建立。其实国内VR开发者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这也使得国内VR内容的数量相对较少,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从海外引进。例如,2022年上半年,国内头部VR内容平台Pico Store仅推出42部新作,大部分VR内容均为海外引进,国产作品仅7部,占比仅16.67%。由于内容开发者数量少,内容生态的建设也变得缓慢。
其次,VR内容开发成本高,VR企业压力大。为了扩大VR设备在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促使其尽快破圈,VR厂商都采取了降价销售的策略,PICO此前也推出了“180天打卡返半价”的购买活动。但是,售价越低,利润越低。以PICO为代表的VR厂商可以说是“赔钱赚吆喝”。另一方面,VR厂商需要加紧完善内容生态,以增强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但由于硬件成本高,内容制作成本高,VR内容的开发成本同样昂贵。对于还在“赔钱”的VR设备厂商来说,VR内容的开发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写在最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VR行业似乎遇到了迷雾。无论是销量的下滑,还是大厂的撤退,都在无形中印证了这一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技术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VR行业发展的问题就会被一一克服。
尽管困难重重,但VR厂商迎难而上,围绕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内容完善等方面继续发力。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VR设备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会更进一步。届时,消费者将再次被VR设备所吸引。可以预见,笼罩在VR行业的迷雾终有一天会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