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亏损的背后
来源:阚建财经
2023年,人工智能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头顶“第一AI”光环的科大讯飞也迎来了久违的汹涌。
据统计,去年1月,科大讯飞股价还在30元附近徘徊;6月,科大讯飞股价最高升至81.8元,股价直接“翻倍”。
但这种风口催生的暴涨,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业绩的考量。
自去年6月见顶以来,科大讯飞股价一直处于调整状态。
截至7月9日收盘,科大讯飞股价报收39元/股,总市值901.6亿元。相比最高点的81.8元/股,科大讯飞的股价如今已经跌去一半,市值缩水近千亿元。
股价大跌的背后,除了AI因素,科大讯飞自身的表现也是导火索之一。
此前,科大讯飞披露了中期报告的业绩预测。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亏损3.8亿-4.6亿。从延长的周期来看,这是科大讯飞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半年度亏损。
业绩亏损的背后
目前,除了开头提到的上半年业绩亏损外,科大讯飞的增长在最近两年实际上已经放缓。
财报显示,2022年和2023年,科大讯飞分别实现营收188.2亿和196.5亿,营收增速分别为2.77%和4.41%。要知道,过去科大讯飞的营收增速普遍在30%以上,2017年营收增速达到63.97%。相比之下,科大讯飞的收入增长正在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刘庆峰在科大讯飞制定了“10亿用户、1000亿收入、1万亿生态”的目标,并提到这些任务有望在未来五年和“十四五”期间实现。而科大讯飞2023年的营收不到200亿,近两年营收增速放缓,要实现“千亿营收”的目标并不困难。
净利润方面,科大讯飞2022年和2023年分别实现净利润5.612亿和6.573亿。我们应该关注科大讯飞净利润背后的数据,比如其他收入。2022年和2023年,科大讯飞的其他收入分别高达10.65亿和10.87亿。从更能反映真实经营状况的扣非净利润来看,其2022年和2023年扣非净利润仅为4.178亿和1.181亿。
除了增长放缓,科大讯飞还面临着债务上升的压力。
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科大讯飞负债总额分别为140.6亿、160.1亿和201亿,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4.78%、48.73%和53.13%,整体负债呈持续上升趋势。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科大讯飞流动负债总计116.5亿,其中仅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就达72.41亿,而其同期货币资金仅为26.78亿。
一方面是增长放缓,一方面是债务上升。显然,科大讯飞压力很大。或许它担心自己的前景。在股价已经“打折”的情况下,很多机构仍然选择撤离科大讯飞。截至今年一季度,科大讯飞基金持仓数量为198只,1.525亿股;去年第一季度,科大讯飞的基金持有人数为344人,持有1.902亿股。
进入泡沫挤出阶段
随着业绩的披露,科大讯飞在AI领域也开始进入泡沫阶段。
去年,当科大讯飞发布Spark模型的1.0版本时,刘庆峰自信地宣布该模型将在同年10月与ChatGPT竞争。
当时人工智能如火如荼,霍达模型1.0版本发布后,科大讯飞股价也大幅上涨。去年1月,科大讯飞股价还在30元附近徘徊;6月,科大讯飞股价最高升至81.8元,股价直接“翻倍”。
6月27日,科大讯飞的Spark车型也从原来的1.0版本升级到了4.0版本
据刘庆峰在发布会上介绍,科大讯飞Spark V4.0的七大核心能力全面升级,在八大国际主流测试集排名第一,领先于国内大模型,在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等方面超越GPT-4 Turbo。
至于真实效果是否真的超过GPT-4,网上也没有权威机构来评价。但是目前市场上大款的竞争异常激烈。除了科大讯飞Spark,文心一言、依桐钱文、腾讯混元、Kimi、豆宝等国内大机型也在不断追赶。相比这些有大厂背景的大型号,科大星火的压力很大。
而且,更重要的是,Spark模式的逐渐成熟还没有很好的辐射到其他业务上。
如上所述,2021年,科大讯飞提出用五年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按照当时的设想,教育板块预计实现营收300亿,医疗养老板块预计实现200亿,开放平台和消费板块预计实现200亿,汽车业务、运营商和智慧城市各实现100亿。
但根据最新财报数据,2023年,科大讯飞教育板块实现营业收入58.52亿元,开放平台及消费板块实现营业收入61.85亿元,运营商相关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0.96亿元,智慧城市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9.33亿元,智能汽车板块实现营业收入6.96亿元,智慧医疗板块实现营业收入5.4亿元。
不可否认,拥有先发优势的科大讯飞,在去年各大厂商争相做大机型的时候,确实更有吸引力。但是随着大机型的落地,这些考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性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