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大冲刺,一天44只基金限购,为何给钱也不要?
记者杜萌
随着年底的临近,一年一度的基金经理业绩排位赛已经开始。在倡导长期价值投资的背景下,虽然公募管理人对基金经理的评价模式主要是基于3-5年的业绩,但“年度冠军”对基金经理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不到最后一刻,谁会赢得这场战斗还是个未知数。
目前基金经理已经开启了年终冲击业绩模式。Wind数据显示,仅12月1日一天,就有44只开放式基金(A/C份额另计)暂停大额申购或暂停申购。今年有很多产品表现不错。
基金给出的理由是为了保证基金的平稳运行,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12月1日,陈颖管理的金鹰科技创新、金鹰核心资源发布公告,将单日账户认购金额调整至10万元以下。陈颖管理的四只基金今年以来收益颇丰。截至11月30日,金鹰科技创新今年以来取得了37.94%的收益率,金鹰核心资源今年以来取得了36.62%的收益率,金鹰红利价值今年以来取得了34.44%的收益率,金鹰中小盘精选今年以来取得了30.66%的收益率,分别位列主动股票型基金的第三、第五、第八、第十位。
田汉卿、徐帅宇管理的华泰量化增强、盛浩、雷管理的华泰量化优选也将单日申购金额调整为10万元以内。公开资料显示,华泰白锐量化增强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6.87%。截至三季度末,华泰白锐量化优选规模为7.61亿元,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6.31%。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此举或是为了限制机构的大额投资。今年中报数据显示,华泰白锐量化增强占机构持股比例为55.14%,占个人持股比例为44.86%。华泰白锐量化优选机构持股比例为72.78%,个人持股比例为27.22%。
“量化投资以模型预测为主,根据风格调整因子,通过选股获取收益。但由于战略能力的原因,公募量化规模很难放大。”一位公募量化基金经理表示。
临近年底,市场没有明确的主线,部分机构资金可能会选择今年表现较好的量化产品进行布局。
“业绩好的基金继续受到大量资金的追捧。没有合理的规模控制,很容易迅速超出基金经理的能力边界。基金限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基金规模。由于公募基金有严格的投资范围和比例要求,产品规模过大不利于基金经理有限选择好的投资标的的覆盖,还可能导致收益被摊薄,可能导致基金经理被迫配置不是特别看好的品种,也会伤害长期业绩。”一位公募经理说。
不过,更多公募经理在内部淡化了对“年度季军”的追求。“在我们公司对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中,一年的绩效考核权重很低,3-5年的绩效考核占比比较大。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公司层面,都不会冲年终排名。”
金鹰基金股票投资部首席投资官陈颖认为,中国经济将呈现温和复苏态势。目前宏观经济和房地产行业处于触底阶段,内外资分歧需要收敛,股权市场也处于触底过程中。对于接下来的市场,整个市场都比较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