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985,中南大学开始做VC了
一个湖南985闯入VC圈。
投资界获悉,中南大学校友企业家协会成立大会近日在长沙举行。会上,湖南财新金融控股发布了“中南校友向辉基金计划”,中南校友向辉基金正式成立。
“校友一直是中南大学办学的一张闪亮名片。”中南大学书记弘毅在当天的讲话中说。据悉,该基金由财新金融控股、中南大学校友会平台、中南大学、长投控股共同设立,计划募集20亿元,主要为中南大学师生、校友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也是湖南省联合大学成立的首个校友创业投资基金。
这不是个例。当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潮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携手风投圈。正如清华大学、南科大、上海交通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理工科大学直接或间接地投身于科技创新一样,大学VC也悄然登上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历史舞台。
筹集20亿资金
投资师生校友的创业项目。
除了中南大学,基金背后的两个平台来头都不小。
财新金融控股,即湖南财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国有独资公司。作为湖南唯一的省级地方金融控股公司,财信金控旗下拥有信托、证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项业务,此前也多次参与政府母基金的设立。
关于中南校友向辉基金的设立,财新金控表示,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联动,为R&D中心和总部型、R&D型、连锁型、龙头型项目扎根湖南,服务湖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另一个平台长沙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长投控股),成立于2021年。是长沙市人民政府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由市财政局履行出资人职责。定位为长沙金融发展平台、资本运作平台、产业引导平台。作为全市产业基金的投资人和受托人,管理长沙产业投资基金等多家政府产业母基金,总规模超过300亿元。
也就是说,两家国企联手中南大学开始VC。
事实上,中南大学的身影早已出现在创投圈。此前,为了孵化更多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中南大学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成立了湖南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更直接的是,2022年12月,湖南湘投智郡生命科学产业基金成立。这是为了促进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南大学与知君资本、湘投基金协议设立的基金,聚焦并投资中南大学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当时该基金首期目标规模为10亿元。以中南大学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背景,向政府和市场化机构筹集资金,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基金投资管理,是这所985高校在股权投资领域的又一次尝试。
“高校需要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市场离不开高校。高校的优势在于基础理论和理论研究。企业的优势在于更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从而及时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成果,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推动人类进步。”中南大学校长李在新基金成立时直言不讳。
其中,创业者和校友也是一个关键的桥梁。在当天的会议上,中南大学邀请了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国有企业校友代表和企业家,审议通过了《中南大学校友企业家协会章程(草案)》。
据悉,中南大学校友企业家协会是中南大学校友会下设的二级分支机构,旨在聚集校友企业家,服务校友企业、母校和社会。联谊会的业务范围包括为海内外企业家和校友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举办校友企业家论坛及相关话题讨论活动,促进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至此,一个围绕中南校友圈的风险投资生态雏形已经初现。
最年轻的985
走出一支新能源大军
依托雄伟的岳麓山和澎湃的湘江,中南大学在国内大学圈一直是一个低调却重量级的存在。
追溯到2000年,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中南大学,由于学校以合并日为校庆日,因此常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985大学。然而,中南大学背后的三所学校的来历并不简单——
中南工业大学可以追溯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创建于1903年。其矿业部门曾被称为中国的“矿冶黄埔”。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湖南高等工业学校,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齐名,被誉为中国土木工程“三驾马车”。湖南医科大学可以追溯到湘雅医学院,创建于1914年。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高等学府之一。
正因为如此,中南大学人才济济,在10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50多万名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和头部企业家。
其中,最著名的是比亚迪的掌舵人王传福。王传福早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95年,29岁的王传福在深圳创办了比亚迪(002594)公司。起初,他的主要业务是充电电池。此后,比亚迪利用手机市场的火爆,相继赢得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手机电池订单。
20多年后,王传福从一个小小的手机电池开始,创建了一个庞大的新能源汽车版图,至今已经涵盖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半导体。2022年6月,比亚迪a股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这也是第一个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的汽车自主品牌。
还有三一集团主要创始人梁稳根。1983年,梁稳根从中南矿冶学院材料科学专业毕业。后来,他和几个同伴从亲戚朋友那里拿了6万块钱,创办了涟源市毛堂焊接材料厂,也就是后来的三一集团。后来,梁稳根带领团队冲进了只有国企才敢做的重型制造领域,创造了三位一体的传奇。
值得一提的是,与梁稳根一起创业的唐修国和毛忠武也是中南大学的校友。
此外,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称的湘雅医学院也是人才济济。华大基因创始人王健,1976年就读于湖南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前身)。
到2023年9月,以中南大学校友为创始人或实际管理者的上市公司超过100家,来自这里的创始人横跨工程机械、医疗、新能源、材料、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目前最火的能源领域,中南学生比比皆是。中南大学被学术界和工业界誉为“有色金属无矿之都”。此前,业内有一种说法,国内锂电池企业的R&D人员大多来自中南大学。
除了老大哥王传福,这个新能源名单出奇的长——
如填补国内新能源(600617)材料领域空白的长沙力源新材料,由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钟发平创立;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商杉杉股份(600884),部分技术来自中南大学团队;何山智能(002097)创始人何清华,毕业于该校机械科学专业;动力电池回收龙头梅格(002340)由原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许开华创立。动力电池彭辉能源(300438)创始人夏新德在中南大学学的是冶金物理化学。彭浩国际集团的掌舵人潘,于1990年获得中南大学冶金机械专业学士学位。新能源领域的著名教授高也在中南大学学习车辆工程...
这也是中南大学留给创投圈最深的印象。
VC开始在校友圈竞争
放眼望去,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牵手VC圈。
最新的一幕是,今年10月初,天大北洋海棠新能源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首期规模5亿元。将通过完全市场化的管理,投资高成长性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进一步形成学科和资源优势互补。顾名思义,这笔资金来自天津大学,募集的资金也投入到天津大学师生的创业项目中。
无独有偶,今年2月,中国南科大的“柯南·吴彤天使基金”正式启动。该基金由南科大资产公司全资企业深圳南科大共享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募集设立,其中深圳天使母基金提供引导份额,目标规模为1.2亿元;在此之前,南科大已经与深投控联合成立了深投控天使基金。
还有西湖大学。2020年12月,西湖大学全资子公司西湖大学(杭州)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资产管理协会注册为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这意味着,以史为首的西湖大学,也加入了风投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行列。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浙江大学。2021年9月,由九智资本、浙大优创、史航集团共同管理,浙江金控、史航集团、浙大控股、九智资本共同出资设立硬科技创新基金。这是全国首个由省市和高校联合发起的硬科技创新基金。将聚集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的科技资源,聚焦“高精尖、硬科技、黑科技”产业,布局“卡脖子”的科技项目。
拉长时间,去年10月,成电邦基金正式宣布成立。这是一个有电子科技大学参与的校友基金,由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市郫都区和知名校友共同发起。据悉,该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2亿元,将充分发挥母校和校友的资源优势,通过股权投资和资源赋能,推动校友企业快速成长。
更轰动的是上海交大未来母基金。2021年12月中旬,上海交大未来父母基金宣布启动。首期预计10亿元,用于投资和支持交大背景下的种子期、成长型科技企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内首个由高校发起的支持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校友创业的引导母基金。
但说到国内与VC圈关系最密切的校友基金,必然离不开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是经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也是建国后最早正式注册的大学教育基金会。目前,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作为大量由LP出资的投资机构,投资了CPE元丰、CDH投资、愉悦资本、群创天使基金、清控银杏、杜源创投、清科母基金、高邮等。
那么,为什么高校参与风险投资如此积极和深入?背后几乎没有一个词——科技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痛点。科学家手握前沿科研成果,却不知道如何营销,最后束之高阁。为了让更多原创技术落地,高校联手VC是一种创新探索。
同时,“投资早,投资小,投资科技”成为行业趋势。为了更早接触到优质的科技项目,很多投资人一头扎进高校,甚至有机构报销了合作伙伴去高校深造的学费,只为了能提前和教授等有技术背景的创业者打成一片。VC排队拜访大学教授已经成为行业常态。
这是创投圈里热闹的一幕——VC离大学越来越近了。
(责任编辑:周文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