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等问题,五家银行理财公司合计被罚2900万元
界面新闻记者|韩宇航
界面新闻编辑|江一曼
又一家银行理财公司被罚!
6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5家银行理财公司开出一次性罚单。涉案理财公司包括招行、中信、平安、建行、中行,罚款总额2900万元。
其中,招行被处罚最重,罚款850万元。根据处罚信息披露表,招银财富管理有限公司理财业务存在以下违规行为:一是未能有效穿透和识别基础资产。二是信息披露不规范。值得一提的是,招银理财母公司招商银行持有的老产品也被一同罚款。案由同上,罚款350万元,招行系统因上述违规被罚款1200万元。
五家被罚银行理财公司的违法违规原因主要集中在未能有效穿透和识别基础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等方面。
其中,招银理财、平安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四家理财公司均因未能有效穿透和识别底层资产而被处罚。
金融监管研究院院长孙海波指出,底层资产穿透识别问题的源头大多在于理财产品的嵌入式信托计划、专项资金账户、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产品。但投资这些资管计划后,尤其是底层SPV具有主动管理性质,在底层资产的穿透计算集中度、估值的及时回归、监管信息的报送等方面可能存在延迟甚至错误。
近日,某金融监管局向辖内信托公司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合规管理的通知》,其中也提到了理财产品嵌套信托计划的问题。通知称,信托公司存在违规投资低评级债券、违规嵌套投资存款进行现金管理理财等问题,部分现金管理理财产品通过信托计划投资信用等级AA+以下的债券。部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通过非法嵌套的资产管理产品投资银行存款。
另一个“重灾区”是信息披露不规范,招银理财、平安理财、殷新理财、建信理财四家理财公司均被处罚。
界面新闻记者发现,“非标基础资产到期日晚于封闭式理财产品到期日”也在这批罚单中多次出现,平安理财和中银理财均因此被罚。
作为一种没有市值波动的产品,非标资产一直是银行理财产品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之一。不过,监管也对非标资产的配置做了严格要求。根据资管新规: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非标债权资产的,非标债权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晚开放日。
对于此次处罚,平安金融相关人员回应界面记者称,平安金融高度重视并诚恳接受监管部门提出的意见和整改要求。公司本着“压实责任、立即查改、举一反三”的原则,逐项落实整改要求,全面完成整改事项。
自2022年5月原银保监会对光大理财开出第一张罚单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已对理财公司及相关个人开出16张罚单,涵盖国有银行、股份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合资理财公司,总金额7070万元。其中,单笔罚款最高金额为1240万元,来自于去年11月份对兴银金融开出的罚单。
从处罚频率来看,监管机构对银行理财的处罚趋于常态化。2022年共处罚3家理财公司,2023年开出5张罚单。但现在2024年刚过一半,已经有7家理财公司被处罚,除了华汇理财,其他理财公司的罚单金额都在百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