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让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更有生命更加鲜活
要用好“思政大课”,结合实际。思政课不能带着文件读,没有生气,枯燥无味。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要用科学理论育人,又要把思想政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
作为贯彻以德育人根本任务的重点课程,“大思政课”体现了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恩格斯在1887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不是必须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教条。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强调,马列主义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根据时代、实践和认识不断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充实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生命力的根本在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决心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开放的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不断回答中国问题、世界问题、人民问题、时代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它是最现实、最生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大思政课”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全面整合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全新的多维度、宽领域、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思想政治课的开放性体现在其自身的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生命系统相似,思想政治课系统必须不断地与环境交换思想和信息,才能保持其健康、良性的发展。思想政治课要在遵循* *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发展成果、学生需求和兴趣的变化,不断优化和更新教材、方法和手段,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要根据时代、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灵活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只有从大历史、大时代、大战略、大视野、大格局、大社会中不断推出新实践、新模式、新案例,思想政治课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大思政课”体现了理念的更新、资源的拓展、组织的升级,可视为思政课的一种新形式。从教学理念来看,“大思政课”强调培根的铸魂功能,注重在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中实现德育的教育目标,调整以往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的局面。“大思政课”既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又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将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注重突出大学生在这些丰富的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通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基于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应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实际行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教学资源来看,它注重涵盖育人主体、领域、内容、形式、方法的各类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改变了传统思政课主要依赖教材、教案、教案的局面,在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综合性,不仅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传统教学资源,而且还包括科学精神、工业文化、美丽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等特色实践教学基地,还包括新技术新应用,使整合后的教学资源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更立体、更有感染力、更有互动性、更有互动性;二是时代性,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实用性,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通过沉浸体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分工协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教学组织的角度,注重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的深度融合,更加注重社会课堂等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改变只注重课堂本身组织的局面。“大思政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现场授课、参观、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它不仅强调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还注重课堂外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和人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讨论、辩论和合作,促进知识共享、情感共鸣和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h/】用好“思政大课”,让思政课充满活力,保持鲜活。要善于开拓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要用好世界大局、国家大势、社会潮涌、人生大戏的生动故事讲好思政课,使思政课既“顶天立地”,又有高度和温度,有深度和厚度,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自信。
要善于引进体制外的新鲜素材、新鲜做法、新鲜案例,把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结合起来,把思政课程和思政教育课程联系起来,推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让大学生既“仰视”又“点头”,既“解渴”又“自得其乐”,让他们受益终生,终身难忘。例如,近年来,中国举办了冬奥会、世界夏季大运会和亚运会,留下了许多关于团结协作、勇于拼搏、追求卓越、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素材和案例。大学生身边有很多运动员、教练、工作人员、志愿者,要充分挖掘、系统打磨,用大学生身边的生动故事讲好思政课的道理。
要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思想和智慧,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实体与虚拟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体验式学习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课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引导大学生自觉把爱国爱乡、强国报国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
(作者是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是四川省高等教育2021-2023年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阶段性成果[NoJG2021-33】和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课题(编号SCU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