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引擎”动能澎湃
今年6月8日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也是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6日,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8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0%,占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8%和18.9%,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预计2023年湛江海洋生产总值达1274.9亿元,同比增长7%。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成为引领湛江发展的“蓝色引擎”。其中,我市水产养殖面积居全省首位,水产品总产量和总产值连续20多年居全省首位,是名副其实的渔业大市。
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报告指出,广东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制造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不断增强。
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化海洋城市的目标,湛江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我市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大型出口加工区、大型产业集群等产业平台有序推进。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基本形成以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为引领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报告首次提出“海上产业”,涵盖海上牧场、海上风电、海上油田、海上装备、海上旅游等。
近年来,湛江通过实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十大行动”,加快建设全国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城市,农牧渔取得新成效。全市共有水产良种场480个,国家级水产良种场数量占全省40%;全省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恒逸1号”投产,“海塔1号”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共有重力式网箱3563个,占全省70%,水产产业链产值超过800亿元。我国首个金鲳鱼产业链标准体系初步建立,金鲳鱼产业集群获批创建国家优势产业集群。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5.2万亩,居全省第一,水产品总产量和总产值已连续20多年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湛江渔业产量达128.5万吨,渔业产值达290.2亿元。
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陆上风电和集中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48.4万千瓦和190.6万千瓦,并网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聚焦“三鲜三美”,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海岛旅游、邮轮游艇,打造徐闻“红树林之城”“南极村”、赤坎古商埠等一批城市旅游文化品牌,进一步擦亮“美味湛江”品牌。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2349.11万人次,同比增长85.5%;实现旅游总收入250.07亿元,同比增长121.2%。2024年春节假期共接待游客306.05万人次,同比增长59.1%。
海洋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报告》指出,广东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型优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湛江是首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示范区。拥有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湛江)、广东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15家海洋科技企业R&D总部,国家863计划海洋育种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等40多个国家和省级重大海洋科技平台,为成为中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去年,林浩然院士工作站和潘德炉院士工作站落户,吸引了1167名海洋产业R&D和工程技术人才。在高端人才的引领下,海洋科技成绩单不断“刷新”。吉林大学林俊院士联合湛江湾实验室、中海油湛江分公司首次成功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可控震源海上示范应用,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具备了自主研发海上油气勘探装备的能力,在海洋勘探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海洋经济绿色屏障不断筑牢。
《报告》指出,绿色美丽广东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广东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3年,全省新建红树林2656公顷,恢复现有红树林2010公顷。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和江门台山、湛江雷州、徐闻、惠州惠东4个万亩红树林示范区加快建设。
湛江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红树林建设修复任务,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在94.0%以上,居全省第一。红树林和白海豚两张“名片”继续擦亮。
为加快建设红树林城市,我市制定实施《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全国首个地级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组织编制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论,开展“种养耦合”试点,建成金沙湾红树林科普基地和特呈岛红树林生态主题公园,全面加强红树林湿地保护。红树林面积逐年增加,占全省的60.1%、全国的23.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揭示了红树林保护的有效性。
我市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推进雷州市七水镇重点海湾整治等5个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和美丽海湾建设,组织开展“清滩护滩”志愿行动,有力加强了海洋生态保护,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白海豚种群数量稳步增长,书写了海洋生态保护的生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