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增加“网络主播”等一批新职业 就业增量再扩大
毕业季临近,就业工作处于冲刺期。值得注意的是,一批新职业也准备进入就业市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宣布,计划增加19个新职位,包括网络主播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师,以及29个新职位。相关分析指出,拟新增的就业岗位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旺盛需求,有利于扩大求职者的就业选择,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促进就业岗位发展,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
计划新增19个职业和29个岗位。
5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发布的公示显示,拟新增19个职业:生物工程技术员、口腔卫生技术员、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评估员、云网智能操作员、生产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人员、工业互联网操作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员、用户增长操作员、展会建设者、文化创意产品策划操作员、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电能质量管理员。同时,新增手机操作系统应用设计师等29个岗位。
据介绍,新职业是指经济社会中已经存在的、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独立技能,但尚未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从2019年到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先后发布了五批共74个新职业。2023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职业信息,共收到430多份新职业建议,是2021年申报数量的两倍多,主要涉及商业服务、制造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其中,涉及数字经济发展、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建议较多,约占新职业建议总数的四分之一。
经相关机构单位上报建议、专家评估论证,并书面征求* *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意见,初步确定上述拟发布调整的新职业信息,并向社会公示至2024年6月7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次公布的新职业中,网络主播受到了更多关注。事实上,许多人已经在从事兼职或全职主播的工作,但在社会层面上,仍然存在“无所事事”的观点。此次公示也可视为对该职业的“正名”,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职业偏见和扩大就业选择,同时引导制定新的职业规范,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
此外,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使用者的职业也值得关注,这反映了就业市场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职业释放新的就业机会。
产业观察人士洪仕斌今日向北京商报指出,此次公布的新增就业岗位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对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需求,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新职业也在释放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增量。
事实上,自今年春招开始以来,整体就业已经出现了“新热旧冷”的特点,即新兴行业火热,传统行业相对冷清。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春季招聘市场周报(第三期)》显示,人工智能工程师在春节后第三周冲上月薪榜第一名,平均招聘薪酬为24127元/月。朱克力表示,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直观体现。中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新的质量生产率正在上升。
洪仕斌认为,公布的新职业和新工种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意义重大。“一方面,新增就业岗位的增加有助于更多求职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稳就业’目标;另一方面,新职业的公布也有助于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促进就业岗位的开发和就业市场的稳定。”
据悉,为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部网站近日发布消息称,将于5月27日至31日举办“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其中包括紧跟需求,重点开辟就业岗位。各地高校要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办学特色,加快落实“访企扩岗”任务,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二级部门建立毕业生岗位需求和岗位拓展任务清单,按学科专业点精准有效走访企业,为毕业生开辟专业关联性强、人岗匹配度高的岗位,逐一跟踪对接,提高岗位利用率。
激活就业新动能,需要直面“后顾之忧”
机遇和挑战并存。在选择新工作时,仍有许多求职者担心它是否规范。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是否完善?能否得到专业技能培训,实现职业成长?对此,熊丙奇认为,这次公示,一方面正式明确了这些职业和工种,明确了它们的主要任务,即规范相关职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直面新职业的“隐忧”。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新职业要真正激活就业新动能,离不开完善政策制度、加强技能培训和转变就业观念。包括建立健全新职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招聘新职业人才,促进新职业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媒体宣传、职业指导等方式,让求职者了解新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拥抱新职业。
对于新职业及其从业人员受现行法律法规保护的问题,北京市中统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莉律师今日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次新增的19个新职业、29个工种大多具有灵活就业的特点,如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建立劳动关系,基本都可以通过我国已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予以保障。
同时,李莉也指出,一些职业和工种,如网络主播、民宿旗下休闲露营地家政员等,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签订的用工合同往往不规范,是否构成劳动关系存在争议,导致一些人的工伤、社会保险、休息权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保障。在制度保障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制度,在新职业、新工种的就业形式、社会保险、休息权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保障。
北京商报记者杨璐程亮
(责任编辑: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