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海域入选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麻章区金牛岛红树林。记者张锋锋 摄麻章区金牛岛的红树林。记者张凤凤摄
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近日,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行动计划》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划定的南岭和南海优先区域为基础,明确了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其中包括湛江雷州半岛海域等7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并将牵头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制定相关保护规划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开展本底调查。
湛江三面环海,全市管辖的近岸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它有三个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即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沿海水域有2000多种生物。近年来,湛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雷州半岛海域入选广东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湛江有效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物种及其栖息地提供了政策依据。
东海岛海域出现中华白海豚。 记者张锋锋 摄中华白海豚出现在东岛海域。记者张凤凤摄
红树林白海豚相继“出圈”,雷州半岛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令人动容。
中华白海豚成群结队地在雷州湾游泳,白鹭在红树林中翩翩起舞,色彩斑斓的珊瑚在海底绽放...
湛江海洋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优势明显——拥有中国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中国近海最大的珊瑚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近年来,湛江红树林、白海豚相继“出圈”,生动展现了我市无与伦比的海洋生态环境。
湛江拥有中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目前,湛江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占全省红树林面积的78%。2021年岁末,湛江吹响建设“红树林之城”的号角,集中力量把湛江红树林打造成为生态文明新名片、广东绿色美丽新亮点。2023年种植红树林1273公顷,恢复红树林1553公顷。
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大陆沿海唯一保存完好的现代珊瑚礁所在地。目前已发现珊瑚3目19科82种,其中54种石珊瑚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该自然保护区珊瑚资源密集、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渔业物种丰富,已成为广东省的一张生态名片。《2022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公报》显示,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为I级,总体状况优良。
为加强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加强依法监管,强化执法协同,提高保护区综合监管能力,《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于2023年6月1日正式实施。
海草床是“三大海洋生态系统”之一。2012年,有学者在湛江英罗湾高桥河口以南的潮间带海滩发现了海草斑块的分布,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珍稀海洋生物鲎的幼体。2021年初,中华鲎正式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为更好地保护中华鲎资源,我市优先扶持、合理规划,在中华鲎种质资源开发较好的濉溪硇洲岛、乐民镇等经济开发区建设了一批“鲎保护社区”,将鲎资源保护与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科普教育基地有机结合,做到以文化筑征程、以旅游宣文化、以帮扶促发展。2022年6月18日,全国首个鲎保护社区在湛江硇洲岛黑石屿成立。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湛江市人民检察院在全市设立红树林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站9个、海珊瑚检察工作站1个、珍稀海洋生物检察工作站1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站1个、海洋生物救助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站1个,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全方位司法保护。
湛江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来红嘴鸥。 记者郎树臣 摄湛江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红嘴鸥。记者郎摄
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海洋生态示范城市
当前,湛江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清澈的海水、葱郁的山峦是无价的财富”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美的美丽海洋,全力打造海洋生态示范城市。
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湛江严格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海洋生态环境自然功能加快恢复。集中力量打造“红树林之城”,加快雷州、徐闻两个万亩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建好用好金牛岛、金沙湾、峡山管亥长廊等红树林绿美示范点和科普基地,以点带面植绿、护绿促绿,筑牢海岸线生态“绿色长城”。扎实推进雷州半岛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建设,严格珊瑚礁、海草床、中华白海豚、马蹄蟹等自然保护区管理,让水清、岸绿、鱼香浅底成为湛江的靓丽风景。
与此同时,湛江大力践行人海共生理念,以美丽海湾建设为抓手,坚持治污净海、生态美海、和谐亲海,努力打造“水清滩净、鱼鸥齐飞、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根据《湛江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规划》,金沙湾、博茂湾、王龙湾、外罗湾、清安湾-三墩港5个有条件的海湾单元将在“十五”期间率先创建“美丽海湾”,为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创造优质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