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风景共同体”探索力度
4月28日,连江、陆川、化州三市签署宣传思想文化合作框架协议,书法作品联展启动仪式在连江博物馆举行。(4月29日《湛江日报》)
连江、陆川、化州“一江之隔”、“一根之文化”。近年来,双方在党建、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近日,三地签署宣传思想文化合作框架协议,相关报道甚至提到要“进一步探索打造文化旅游合作新模式,构建资源共享新模式”,值得关注。
近两年旅游业发展迅速,表现在新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随着文化旅游融合的深入,“跨界”新花样频频出现。不仅在内容上有“跨界”推出研学游、沉浸游、生态游等新场景,在地域上也有“跨界”推广“一程多站”、“特色景区带”等新玩法。可以说,如今的旅游,要素越来越模糊,业态越来越模糊,界限越来越模糊。各种资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旅游产品几乎没有固定的形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跨界”就是“破圈”。一方面,得益于旅游的关联性,很多关联性高的行业自然融合形成新的业态,带着新鲜感“圈粉”。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引导。三地日益紧密的合作机制是构建“山水共同体”的催化剂。
以“跨界”为突破口,串联优势资源,打造“景观社区”是大势所趋。以前旅游各要素基本都是自我封闭的状态。无论是区域旅游,还是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之间,基本都是“各有各的一天”。比如区域旅游合作很重要,但无论是跨省还是跨市,很多区域旅游合作大多停留在“一年一次会”的浅层次,远远达不到市场层面。在当今市场新的需求和趋势下,我们必须实现从“破圈”到“融圈”的转变。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四地共建的“95号公路”。在浙、皖、闽、赣四省交界处,有一条长达1995公里的“联盟大道”,由浙江衢州、安徽黄山、福建南平、江西上饶四个城市共建。全线串联起9个国家5A级景区和众多人文生态景观,他们创造性地称之为“95号公路”。四市共建融媒体矩阵,联合发布统一激励政策,鼓励四市旅游市场互派客源进行互招、产品合作,鼓励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市场主体建立行业发展联盟,共建大品牌。一个全新的“景观社区”就这样,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连江、陆川、化州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区域合作,也应该以打造一个大IP的“景区共同体”为目标。“跨界”意味着更大空的空间,更广阔的舞台。关键是“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找到彼此息息相关的特色资源,携手做大做优IP品牌;“存异”,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让游客从“大同”中感受到“小异”的新鲜乐趣,今年在陆川举办的“三月三”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未来,三地应着力提升体验感,深化旅游创新。一是打造知名的区域合作旅游品牌。其次,要把研究年轻人的旅游消费需求作为新课题,有意识地推出低价的地接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