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之重器”看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与传统生产力形成反差的“新质量生产力”无疑是近期讨论最多的名词之一。如何锻造新的质量生产力?其中一个重要的答案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月3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项目在东莞开工建设,建设周期5年零9个月。散裂中子源被誉为“超级显微镜”,可服务前沿科学研究、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二期项目完成后,该装置可以在相同时间内产生更多的中子,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实验时间,还可以使实验分辨率更高,并可以测量更小的样品和研究更快的动态过程。总之,研究能力会大大提高。
* * * * *深刻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优质生产力新动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仪器对于大力推进前沿性、颠覆性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由此不难理解,“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把“国之重器”变成“孵化利器”,是培育形成新型优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0到1”的突破和“1到100”的应用不可偏废,“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同样重要。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例,自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运行以来,不仅产生了丰富的原始创新成果,还推动了航空空航空航天部件、锂离子电池、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等重点领域多个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此次启动二期项目是为了满足更多更高的用户需求。
事实上,这样的“剥落”也是“集聚”的结果。具体而言,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源于上下游各细分领域的积累。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中子不断生根发芽,各类人才汇聚东莞,一批高校院所和众创青年基地相继落户,形成了一片充满“磁性”的“科研森林”。越来越多的未来产业、前沿产业在这里布局,技术与市场的距离不断缩短。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仪器投资高、建设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如何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需要在制度层面持续努力,让各个环节顺畅紧密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国之重器”的赋能同样适用于传统行业。不久前,在珠海建造完成后,亚洲首座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珠江口盆地海域成功下水,成为中国第一座在300米以上深海水域建造的固定式海上平台,创造了作业深度、高度和重量的亚洲新纪录。有业内专家表示,作为发展海洋能源新型优质生产力的利器,我国深水导管架设计建造实现了“质”的飞跃,对降低海上油气开发成本、带动钢铁行业由“新”变“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高,必须先充实自己的基础。”海基二号是海上油气平台的“底座”,能源是“工业粮”,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国之重器”的价值不言而喻。根据作业计划,它还将促进亿吨深水老油田的新活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鲲鹏”到“蛟龙”入海,从“海基二号”发射到散裂中子源“上新”...我们期待更多“国之重器”成为新质量生产的根基、固本、源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动能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