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评丨多谈谈电影艺术,不要走偏了
电影《我是一座山》引发的争议比预想的多。
近日,根据《时代楷模》改编自张贵梅总统真实故事的电影《我是一座山》在全国上映。影片讲述了张贵梅主席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建立中国第一所女子免费高中,点亮孩子们的梦想。这位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知名女校长被载入中国电影史,说明了电影市场对她的故事和影响力的认可,也说明了一个社会对崇高精神风貌的尊重。这显然是一件好事。
但放映后,有网友批评。比如他们建议休在电影中扮演张贵梅的丈夫,但感情戏却莫名其妙地加了进去;实际上,是我父亲喝多了。电影里改成了我妈喝多了,所以被质疑“刻意为女性改编”。有网友称之为“无缘无故。玷污张贵梅”。
关于网上的意见,尤其是火药味很浓的批评,这部电影的编剧写了一篇愤怒的文章,说了一些太激进的话。虽然后来删除了该段,但争议的调子变大了,杂音溢出了,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情感互动的模式得到了各种声音的支持,这无疑与电影艺术本身关系不大。
正如@中国电影报道所说,编剧对电影《我是一座山》的回应很粗鲁,这无疑给电影复杂多变的舆论氛围火上浇油。但文章也指出,当我们静下心来,不难发现网络上涌现出许多恶意评论,其中大部分与影片本身不符。这些声音稍加思考就能暴露出来。
这意味着这场纠纷的背景有些复杂和偶然。看清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善意批评与非善意批评,电影创作讨论与非电影创作讨论,以便妥善处理。
说实话,任何一部电影的诞生都会伴随着各种评价。但一般来说,对一部电影内容创作的评价往往是中心话题。但即便如此,内容创作衍生出的其他话题也可能形成热点和“槽点”,比如一部电影的主角问题,以及其他涉及的“琐事”。对于创意方来说,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总的来说,把讨论的重点放在电影艺术本身,才是恰当的姿态。
这些年来,中国电影不断进步。无论是取得的成绩,还是承担的开拓性任务,电影人和影迷都应该感受到一股澎湃的力量,围绕共同认知形成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合力——这当然包括电影创作者冷静听取好的建议和苛刻的“忠告”。如果我们的讨论偏离了方向,甚至会是“伪话题”的纠缠,从而忘记了讨论的初衷,那就得不偿失了。
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戴
(王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