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对变相高利贷要“长牙带刺”
变相高利贷又回来了吗?
今年“3·15”晚会,同程金融App被曝出变相放高利贷的乱象。用户借钱的时候需要先买卡,然后回收,再变现。1800元的礼品卡变现后,他们只能拿到1692元。连同捆绑的会员权益,用户一个月后需要偿还2448元。由此粗略计算,年化利率超过536%。随后,同程金融回应称:立即下线相关产品并全力配合整改。
受“同城金融”余震影响,助贷行业如火如荼。涉及权益类产品的平台连夜开始自查,部分平台开始收紧风控审核,部分平台观望权益类产品能否做下去。
这一幕并不陌生。2017年,当时风靡一时的现金贷突然被整顿,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打击了一些不合规的“高射炮”借贷软件。之后,大多数平台转向助贷流量业务,而自营借贷业务更多转向小贷、保理等实体业务。
变相现金贷业务并不“创新”。2018年,中国互金协会发布《关于防范变相“现金贷”业务风险的提示》。当时监测到,一些机构或平台“换了马甲”,继续以手机回租、虚假购物和转售等形式变相发放贷款,有的还在贷款过程中强行搭售会员服务和商品变相提高利率。
在游戏中,这项业务正在慢慢发展。目前,大多数平台已将权益业务作为增强用户粘性的管理工具,一些“有勇气”的公司通过权益业务提高综合费率作为“表面合规”下赚钱的秘密渠道。
我们需要警惕“714高射炮”产品(贷款期限为7天、利率为14天的超高利率现金贷款)死灰复燃,并以“移动马甲”的形式在市场上横行。虽然一些平台表面上表明利率在36%以下,但额外的担保费和会员费的具体金额在等待下一次付款时才会知道,实际利率可能高达100%。
高利贷卷土重来的核心在于“盈利”。如果利润太高,惩罚太轻,平台就会有恃无恐。
对于金融业务,金融监管部门、网信和司法部门应形成合力,“长牙带刺”,依法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及时澄清关键问题,避免误导公众和损害行业形象。
借贷平台还应该维护该行业最终建立的良好品牌。经过七年的整顿和重塑,助贷行业已成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大供应商,这对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价值。平台也要自觉遵守规定,不要做“刀尖上舔血”的生意。
对于有贷款需求的用户,应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理性放贷、合法维权,不给非法放贷机构可乘之机。
整治网贷乱象需要很长时间。但毫无疑问,在新的金融监管时代,持牌金融业务和无牌金融活动没有法外之地。
北京商报今日评论员岳品瑜
(责任编辑: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