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
3月7日上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广东代表团在其下榻的首都宾馆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并向中外媒体开放。来自102家国内外媒体的225名记者出席会议并参加采访。发言环节结束后,媒体记者集体采访了代表们。大家纷纷举手,就实施“百县千镇千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强实体经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巩固外贸基本盘、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广东当前和长远发展及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黄坤明、王伟忠、胡璋、秦卫中、曾金泽等代表分别作了回答,从不同角度广泛深入介绍了我省贯彻落实省第二十次党代会精神和* * * * *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自省委部署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新华社记者问,这一项目有哪些新突破,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首先,黄坤明代表广东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和省政协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广东改革发展稳定的关心支持,感谢大家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广东代表团的宣传报道。他用“互促互成”“势在必行、顺势而为”“机制初显、成效初显”三句话总结了对广东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认识
黄坤明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南粤大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珠三角地区实现了奇迹般的腾飞,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这些变化是巨大的、深刻的、有目共睹的。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由于地理条件和生产力集中程度不同,广东城乡发展客观上存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更多地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上。这既是广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相对的、辩证的问题,意味着短板可以转化为潜力板,城乡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黄坤明表示,* * * * *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广东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 * *先后5次亲临广东视察,每次都对推动广东城乡协调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切实指导重点工作。我们认真贯彻落实* * *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党的二十大后,省委、省政府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学习全国脱贫奔小康经验和我省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过去经验,提出实施“百县千镇千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黄坤明说,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科教兴校、民生富民。在县域层面,我们把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承载功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更有特色、更有后劲、更有动力。在镇级层面,我们将强化这一节点,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在村级,我们抓好人居环境整治,着力解决群众燃眉之急,办好民生实事。
黄坤明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省上下对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认识更加统一,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形成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产业进一步有序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已初见成效。我们将坚决贯彻市第二十次党代会精神和* * *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 * * * *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紧密结合广东实际,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东有许多美丽的美食”。黄坤明热情邀请媒体朋友到广东走一走、看一看,多品尝粤菜,感受岭南之美。他还希望媒体朋友们前往湛江滨海,观看生活在这里的中华白海豚的生态奇观,体验海洋生态保护的生动成果。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记者注意到,广东受企业供应链多元化及生产线向东南亚等其他地区转移的影响较大。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大省,广东将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这些挑战,实现制造业转型?
对此,王伟忠表示,去年4月,* * *亲自到广东考察,明确要求广东坚持制造业强省。广东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2.7%,占全国的1/8,还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长期以来,广东坚定不移地做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一些国家大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长臂管辖”,一些企业为规避经贸限制和关税壁垒,将订单和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大批十亿级、百亿级外资重大项目落户广东。去年全省新设外资制造业企业数增长30%,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7%。今年1月新设立外资企业1947家,同比增长106%,表明投资者看好中国和广东。
王伟忠表示,广东将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制造业为主体,实施“五大提升行动”,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任何时候都不脱离实际。一是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我们不能失去传统行业的坚实家庭背景和优势。积极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施新一轮国家大型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和降低物流成本行动,推动9000多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9200家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提前布局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二是坚持产业科技相互促进。把发展新型质量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久之策,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用推广。同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招纳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人才,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是坚持大中小企业并举发展。广东市场化程度高,企业活跃。全省经营主体数量已超过1800万户,其中企业780万户,占全国的1/7。支持大企业发挥链主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新方向发展。
王伟忠说,增加制造业投资是为了保持活力和投资未来。用好“制造业当家作主22条”“降低制造业成本10条”等政策,再适时出台一批新举措,推动资金、土地、能耗等资源要素向制造业倾斜。我们真诚欢迎海内外企业和人才来广东和大湾区分享机遇、投资兴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之一,舆论十分关注广东今年将做些什么。《星岛日报》记者问:过去广东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有哪些亮点和成就?未来计划如何继续与港澳合作,推动粤港澳更好融合?
胡璋在回信中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 * * *规划、部署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广东坚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重头戏”,举全省之力,携手港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湾区,打造湾区精品。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初见成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大湾区经济总量2018年突破10万亿元,2023年突破14万亿元。科技产业优势不断巩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基本实现。深入落实规则对接机制,“港澳医械通”“湾区社保通”“跨境理财通”等一批标志性事项相继落地。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封关运作。前海积极推动与香港在金融、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南沙已落地期货、航运、数据三大交易所。河套已建成量子科学中心等一批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加快形成。
胡璋表示,广东将牢记* * * * *的殷切嘱托,落实国务院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对“一地两地”进行全新定位,加强粤港澳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是加强发展战略协同,积极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第二,加强产业科技互促力量,联合港澳推动科学研究取得更大进展。三是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人员车辆、货物通关、跨境资金和数据安全传输的便利化水平。四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五是加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
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动向也备受媒体关注。深圳连续31年位居中国内地城市出口总额第一位,是推动广东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欧洲时报》记者问,面对世界局部冲突不断、不确定性增加、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深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未来打算怎么做?
秦伟中在答复中表示,深圳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和外贸强市。2023年深圳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增长12.5%,连续31年位居内地城市首位。这些成绩来之不易,经受住了一系列挑战和考验。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主动应对,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着力推动外贸扩市场、提质量,全面实施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八大行动,做大做强一般贸易。2023年,深圳对建设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9.3%,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4.4%,占进出口总额的53.6%,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73%。努力建设高效的全球贸易枢纽,建设集港口型、空港口型、商务型、生产型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物流枢纽。着力打造高质量、高价值的出口产品矩阵,提升“深圳制造”品牌美誉度,突出高科技、时尚潮流、易用耐用等特点,举办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行业风向标展会。去年,深圳的展览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着力完善便利化跨境贸易服务体系,实施自贸区升级战略,支持企业在全球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无缝通关、信保、出口信贷、跨境结算、涉外法律等服务。近日,“稳外贸24条”新出台,全力推动外贸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
秦伟中表示,深圳将认真贯彻落实* *和省里的部署要求,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 * * * *他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之间守望相助,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广东提出了“建设海上新广东”的愿景。湛江作为广东港口大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海洋渔业,还引进了巴斯夫、宝钢等一批重大项目。* *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湛江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新布局?
曾金泽回答说,湛江是一个海洋大市。近年来,它坚持加强图表,海洋生产总量约占GDP的三分之一。下一步,将加强陆海统筹和港产联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增添“蓝色动力”。一是全力打造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以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为引领的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海工装备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新的优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规模化集约发展海上风电。二是创建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城市。实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十大行动”,发展蓝色金融,完善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三是建设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湛江湾实验室等海洋科研资源优势,系统谋划和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赋能海洋经济。四是强化“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功能。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广湛高铁、雷州半岛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广东对接RCEP先行示范区。五是积极打造“红树林之城”。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利用,深入开展“蓝色海湾”整治,构建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六是打响“美味湛江”品牌。整合丰富的滨海文化旅游资源,将“好吃”元素融入旅游全产业链,打造国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