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预计2024年我国极端天气偏多,需大力推动早期预警能力建设
202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暖的一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们正在经历频繁的极端天气。
“杜苏豫”北上,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水;2023年12月的强寒潮刷新了低温和降雪纪录...
龙年伊始,受寒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 *气象台连续几天发布寒潮橙色预警。
2024年极端天气会变得更加频繁吗?中国气候将呈现哪些特征和趋势,如何提高中国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应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以下简称记者)专访时给出了答案。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更加频繁发生。
NBD:全球气温显著上升会导致越来越多与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吗?
张: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创下新高,国内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在国内,台风“杜”向北扩散,在京津冀造成了罕见的暴雨和洪水。河南遭遇罕见“烂雨”天气;台风“海葵”刷新粤港澳大湾区降水量纪录。云南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冬春连旱;12月的强寒潮刷新了低温和降雪纪录;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
在国外,地中海罕见的飓风“丹尼尔”引发了利比亚的灾难;巴西持续遭受干旱,亚马逊河支流的水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澳大利亚西北部遭遇“百年一遇”洪水;超级寒流袭击美国;南美洲冬天像夏天,最高气温超过37℃。厄尔尼诺现象搅动了全球气候,加剧了极端天气。
大量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事件具有发生频繁、传播范围广、发生性强、并发性强等新特点。这是由于大气和海洋变暖,导致大气中能量增加,水循环速率加快,大气不稳定性增加,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也是全球气候年际变化的最强驱动因素。受全球变暖和ENSO循环加速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暴雨洪涝、高温热浪、干旱、寒潮和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NBD:新年伊始,气象台连续几天发布寒潮橙色预警,全国多地受到寒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为什么这次寒潮更严重?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这是否预示着2024年极端天气将变得更加频繁?
张:2023-2024年冬季,在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下,我国中东部地区水汽条件较好,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冷空气活跃。在此有利条件下,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
2月中下旬以来,西伯利亚高压阶段性加强,我国出现一次全国性寒潮过程。随着西南暖湿气流的强盛,我国西北至江淮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此次寒潮过程伴有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造成严重影响。
总体来说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雨雪相态复杂,很多地方伴有强对流。中东部地区出现降雪、雨转雪、雨夹雪等天气;江淮、江南中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雷暴、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二是大范围冻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贵州中东部、安徽中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出现冻雨,湖北、湖南、贵州近200个县市出现电线冰冻;山东多地出现冰粒或冻雨转降雪,为近年来罕见。
预计2024年,我国气候条件总体偏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夏季我国东部降水偏多,涝重于旱,区域性、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
NBD:2023年中国气候形势总体偏差,暖干气候特征明显,水旱灾害突出。2024年气候的特点和趋势是什么?
张:2023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很多地方的平均气温都超过了历史记录。中国年平均气温也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比1991年至2020年的平均气温高0.81℃。从全球和中国年平均气温的历史曲线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和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和上升趋势。
在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的共同影响下,预计2024年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华北、华南、江南南部高温日数偏多,持续高温影响较重。华南、江南南部高温影响将重于2023年。
对于全球而言,未来厄尔尼诺事件的演变趋势将对全球气温趋势产生影响,厄尔尼诺事件的衰减速度和中东太平洋海温(601099)的未来状态将影响2024年全球变暖的程度。
预计2024年夏季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总体偏多,涝重于旱,长江中下游流域、太湖流域、淮河流域、松辽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部、新疆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台风总体强度较大,主要活动路径为偏西和西北方向,主要影响华南东部和华东沿海地区。可能有1-2个北上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国。
早期预警可以挽救生命,并提供至少十倍的投资回报。
NBD:无论是应对极端天气还是自然灾害,预警都非常重要。中国预警的准确性如何?
张:2023年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93%,强对流预警达到43分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为62公里。中国气象局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2023年发布预警信息42万条,预警信息送达41亿人次。累计致电党政机关负责人20万次,累计致电行业部门38万次,行业部门联动5万次。应急管理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了12次森林高火险预警,并与多部门建立了常态化联动机制。国家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6年保持在90分以上。
NBD:中国的预警准确率很高,但在科技领域,存在空漏报的可能,这往往会引起很大争议。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由于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和数学等基础学科尚未解决的问题,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确实存在漏报的可能性。然而,在防范和应对不利天气影响的过程中,天气预报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它是防灾减灾的信号树、发令枪和第一道防线。早期预警可以挽救生命,并提供至少十倍的投资回报。气象部门也在加快推进预报能力建设,不断发布滚动订正预报和精准定向预警,提高预报服务水平。此外,要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加强减灾救灾综合协调,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防灾减灾。
NBD:与近五年的平均值相比,2023年气象灾害造成的房屋倒塌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有所增加。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是什么?
张:这主要与去年暴雨洪涝灾害和台风灾害影响加大有关。主汛期,超强台风“杜苏芮”、海河流域特大洪水、松辽流域特大暴雨洪水等灾害接连发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呈现数量多、影响区域广、强度极值增多、屡创历史纪录、无前兆突发事件增多等趋势。
NBD: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还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如何提高中国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张:目前,我国应对和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种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风险预警还没有详细的法律法规。预警信息的“消息树”,特别是“发令枪”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的预警交付速度仍然落后,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国家预警的风险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巨灾保险等风险转移机制不够普及,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结果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中国气象局不断优化完善预报服务流程,及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加强极端天气发展演变监测,强化卫星、雷达等多源数据集成应用,滚动发布天气预报预警,加强主动互动协调,及时与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会商调度,提高极端天气防范应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此外,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多方协调合作,完善防御体制机制,通过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气候变化风险防范意识和防灾能力。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呈现发生次数多、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给能源结构转型带来新挑战。
NBD:近年来,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压力也在增加。比如寒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导致部分列车停运,给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你认为什么应该做得更好?
张:我认为首先是改善城市基础设施。通过增加城市维护和建设的资本支出,有效改善基础设施,以应对暴雨、雾霾、高温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二是提高城市交通设施标准。目前我国城市交通标准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和沿海城市的道路交通设施和排水管网设施相对较好,大城市的道路面积明显多于中小城市。三是强化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具有多重功能,不仅有助于净化空空气、降低高温和缓解“热岛”效应,还可以方便居民出行和提高环境宜居性。四是持续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建立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城市应急保障水平,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NBD: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是否给加快能源转型带来新挑战?如何提高能源系统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
张:风能、太阳能(000591)等可再生能源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确实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热浪和极寒等极端温度事件,往往需要大量的能源储备和部署支持。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使未来能源供需呈现极其复杂的局面。这对可再生能源的稳定输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电网对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在供需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时稳定性越低。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技术研究,从“看天”到“知天而行”。
另一方面,频繁的极端天气可能导致风力发电设备的损坏。极端寒潮和低温可能会导致风扇结冰并从网上脱落。当降雪量较大时,雪覆盖在光伏组件表面,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光伏组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
因此,我建议首先是加快形成专门的能源、电力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传统的公共气象灾害预警与能源电力气象灾害预警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有必要对能源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研究,形成能源电力行业灾害预警系统。重点提高对大风、暴雨(雪)、结冰、极端高(低)气温和长期缺光、静风天气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警预报能力。
二是要加强面向新能源系统的产业服务能力。摸清资源禀赋,明确新能源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加强面向能源服务的预测技术开发。推动水、景等多能互补发展,科学规划建设新能源体系。
国家商报
(责任编辑: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