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线比针尖还细,绣出1.2万个人物,沈绣传人“复刻”《姑苏繁华图》
一根16线粗细的普通丝线,每根线都是徒手“拆”出十根,最后用的绣花线只有原来丝线的六十分之一,比针尖还细。阳光下巧手勾勒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整装待发”。南通海门绣娘周武珍是沈绣的第四代传人,她使用绣花线已有多年。复制《名家书画卷》。其中一幅《姑苏繁华图》,一针一线绣出了惊人的一万两千字。放大后,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表情,观者惊叹于其巧夺天工。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近周武真,近距离观察藏在针线里的背后的秘密。
△刺绣中的周武真
小学代课老师“变身”绣娘
她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来完善自己的手艺。
1960年,周武真出生在南通海门三星镇的一个普通村庄。她曾经是当地一所小学的代课老师。后来村里办起了绣品厂,为南通工艺美术学院培养绣娘,周武珍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那时候大家的目的都很简单,就是想学一门手艺挣钱,为家里多做贡献。"周武珍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时第一批有120名年轻女孩,随着学业的进展不断筛选,只剩下一半左右。
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周武真等人开始独立绣花,渐渐地他们能够接手制作成品和服腰带的工作。对于绣娘来说,匠心是必须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对色彩的敏感。成千上万种不同颜色的绣花线被用来完成大型刺绣作品。颜色之间微小的差异,颜色层次的重叠变化,都需要绣娘来判断。
△栩栩如生的动物
周武真研究过沈绣。这种刺绣技艺,又称仿真绣、艺术绣,是沈寿在苏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刺绣艺术。她也是这项技能的第四代传人。沈绣最早用纺针表现人物肌理,用五彩丝线调和色彩,展现绣花线的自然光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沈绣巧妙地运用油画艺术的光线和色彩,使他的作品看起来更加逼真。"周武真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通工艺美术学院解散,很多绣娘选择转行,但周武珍一直坚持着这项技艺。为了突破瓶颈,她经常找不同领域的老师咨询。"比如对色彩的把握,对人体结构的控制,阴影如何更自然的变化,每一个细节都很精致。只有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你的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周武真说。
绣花线只有百分之一毫米。
每次开始工作,都要“天时、地利、人和”
一点一点,日积月累,惊人的变化。最神奇的是,周武真的绣花线越来越细。从原来的三丝,一点点...到最后,我可以用再“分”一点的十分之一,也就是普通丝线的百分之一,直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比绣花针的针尖还细。
& quot;一般来说,这种特别细的绣花线是用来绣人物和花鸟鱼虫等生物的,绣出来的样子比较精致。"周武珍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只有“天时、地利、人和”,她才能静下心来进行这场精细的刺绣,“首先身体条件好,才能有足够的体力;第二是觉得舒服快乐,不着急;最后,天气好,光照充足。这三个条件满足了,我就洗澡,上香,打坐,然后开始刺绣,一气呵成,大概4个小时。"
对于沈绣来说,色彩也是他作品成败的关键。此前,周武珍打算用沈绣“复刻”在对北宋王希蒙创作的《千里江山图》进行前期研究时,她发现这幅作品所用的色彩非常大胆、诡异。"你看过去,里面的颜色好像不多,但是我们用了很多定制颜色的丝线。最后大概用了4000种颜色,总共用了30多斤线。因为刺绣对绣花线的质量和染色要求很高,所以大约有三分之二是筛出来的。"周武振介绍。
△千里河山刺绣一角
在《千里江山图》的画法中,以红赭石为底色,先涂上青绿色,再一层一层地涂上绿色墨水,最后加上青色。正是这几层色彩的叠加和交织,使得这幅画呈现出独特的色彩。周武真带领10多位绣娘共同创作这幅作品时,也是模仿了画本身的创作手法,一层一层的覆盖绣,从下到上绣了近十层,却一点凹凸感都没有。线和绣花布粘在一起,仍然是一个成品平面。该作品历时一年半多才最终完成,修复程度令人惊叹。
△千里河山刺绣一角
一件作品绣了12000人。
每个角色的五官都不一样。
多年来,周武真完成了无数作品,包括“复制”中国传统山水画,也有西方油画。她最珍爱的是她完美的刺绣“复制”了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纸画《苏州盛世图》。这幅长达15米多的刺绣作品,生动地呈现了清代姑苏的街景。
△姑苏繁华图一万两千字。
据统计,画中约有12000人,近400艘船,50多座桥,200多家店铺,2000多栋房屋。周武真和绣娘们一针一线,把所有的字都绣得一丝不苟。放大看,每个人的五官和表情都不一样。即使走近看,也几乎看不出绣花线的痕迹,仿佛浑然一体,如笔墨。
& quot;有人想高价买这幅作品,但我一直不舍得卖。这部作品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可以说是传家宝。"周武珍说,现在能和她一起完成作品的绣娘,大多和她年龄相仿。我们要聚集这么多高水平的绣娘再“复制”,会越来越困难。
△精致的人物
而这也是周武真多年来的一个烦恼。"这些年来,很多学生跟着我,但是学生能完整地继承这项技能的并不多见。"周武珍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现在儿子于每天下班后都来陪她学习。她的儿子继承了她的聪明才智,现在她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许多作品。她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来指导她,希望她的儿子能够成为下一代,将沈绣的技艺传承下去。
现代快报+记者颜俊臣
(李凯波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