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小伙突然确诊……这种症状出现两周以上千万当心
福建厦门最新病例发布
一个22岁的男生突然被查出癌症!后期!
这个症状半年前就出现了,但是我没有重视。
小心点。
溃疡半年不愈。
没想到,查出了舌癌晚期。
今年春节前后,厦门22岁的男孩小果的舌头上开始出现溃疡。因为他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没怎么在意。
今年7月,小果因自发性口腔出血,导致无法正常进食、说话和社交,前往厦大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接受治疗。经活检,医生诊断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由于病变范围大,颈部多处淋巴结转移,属于晚期,不及时手术会有生命危险。
最终,医院决定给小果做手术。在麻醉科和手术室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医院颌面外科团队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专家吴天福共同完成了手术。经过8个小时的密切配合,手术顺利完成。
现在小果的口腔瓣长得很好,逐渐变成黏膜,吃饭和发音都没有太大影响。
也是溃疡的症状。
癌症终于确诊了。
我们来看看最近媒体都报道了什么。
另外两个案例!
福建一女子口腔溃疡没注意。
原来是癌症。
因为“口腔溃疡”29岁的孕妇小霞(化名)到医院就诊,才查出舌癌危险晚期,手术迫在眉睫。
【/h/】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医生先剖腹产生下宝宝,后做舌癌手术。
据报道,在妊娠早期,小霞的舌头左侧有一个黄豆大小的浅溃疡。虽然有点影响她吃饭,但她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孕妇常见的口腔溃疡,并没有太在意。但是随着孕期的增加,舌头溃烂不仅持续,而且越来越大,越来越深。从表面上看,它像花椰菜。用手按的时候可以摸到舌根有一个很大的硬结瘤,像植物的根。
小霞刚刚去了医院,没想到被当地医院确诊为舌癌。转诊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科时,距离预产期只有两个月。但医生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由于孕期内分泌环境的变化,小霞的舌癌进展非常快,已经转移到颈部淋巴结,病情到了中晚期。
最后,医生在剖腹产后及时对舌癌进行了根治手术。术后一周,小霞出院,随后继续接受放化疗等后续治疗。
杭州男子痛苦了半年。
检测到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周先生60岁,平时喜欢抽烟喝酒。半年前,他的舌头右边长了一个溃疡。刚开始他并没有太在意,但是这个溃疡的趋势越来越不对了。疼痛难忍,而且越来越大。吃饭说话喝水都疼。
为了治好自己的口腔溃疡,周先生去了很多诊所,但都是“普通溃疡”才能治好。就这样,一拖就是半年。
最后去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检查发现,周先生右舌缘及腹部有一个巨大的溃烂面,边界不清,表面凹凸不平,有硬度,压痛明显。
根据随访检查,病理结果与之前的评价一致——“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幸运的是,周先生术后没有发现转移,之后只需要局部放疗,防止复发转移。
小心!
这种癌症和这些习惯有关。
医生说大部分舌癌患者的病因都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上述案例中的周先生喜欢喝酒,烟酒的刺激是致癌的一大因素。
吃太多辛辣食物、吸烟和酒精刺激、嚼槟榔、吃辛辣食物都是致癌因素。此外,不好的刺激物,如口腔内的残根残冠,就像刀口一样。长期刺激划伤黏膜,容易产生病变和癌性溃疡。还有一些人因为不注意口腔卫生,长期处于不卫生的状态,也会滋生大量的细菌或霉菌,导致口腔黏膜慢性刺激,患癌的可能性会增加很多倍。
超过2周未愈合的溃疡
要特别注意。
口腔溃疡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可超过10%,尤其是年轻人。
约95%的口腔溃疡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口疮),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
一般情况下,普通溃疡的愈合时间不会超过2周,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愈。如果出现以下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1。口腔黏膜变得厚而粗糙,口腔黏膜出现硬结、红斑、白斑,颌面部疼痛、肿胀、麻木。
2。溃疡面积扩大,长时间不愈合。溃疡呈火山口样,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规则,底部坚硬。
3。有浸润性硬肿块,疼痛明显,并会伴有舌头运动困难或进食困难。
医生提醒,如果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难以愈合,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口腔科检查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如果有必要,你应该有一个细胞学或病理学活检。
预防舌癌
注意这几点。
虽然舌癌恶性程度较高,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呈现年轻化趋势,但舌癌也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预防舌癌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预防舌癌,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戒烟限酒,避免饮食过烫,减少吸烟、油炸、刺激性食物。
2。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及时漱口,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及时处理口腔疾病。
及时处理龋齿,去除牙齿的残根残冠,为戴假牙的人矫正不合适的假牙,避免牙齿对舌头的不良刺激。
3。合理的饮食
注意均衡饮食,以高蛋白和维生素为主,清淡易消化。
4。及时治疗癌前病变。
一般认为白斑、红斑、黏膜下纤维化是癌前病变。如果出现这些病变,一定要及时治疗。
最后,要注意识别体内的异常症状。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过长,症状逐渐加重或出现其他相关症状,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来源:海峡导报、健康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