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场变“打卡点” 污水站变“小游园”

ze8个月前新闻461

 郑屋村污水处理站。 记者张锋锋 摄

新建的地埋式垃圾收集示范点上,绿、橙、蓝配色的“小帽子”搭上同色系的宣传招牌,整洁美观,引人注目。农田和道路交界的一处小池塘,微风轻拂莲叶,鱼儿欢快戏水,与周边的绿地、农田,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美景底下,是刚刚建成的污水处理站。

近段时间,黄坡镇郑屋村通过地埋式垃圾收集示范点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项目建设,实现垃圾污水生态化智能化治理,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易运营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路子,成为吴川市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崭新亮点。

地上转地下

垃圾收运更环保智能

郑屋村常住人口1800多人,新建的地埋式垃圾集中收集点总面积约20平方米,配置3个地埋式垃圾桶。环卫工沿线入户收集居民垃圾桶内的垃圾并转运至附近的地埋式垃圾桶内储存。周边居民也可以将垃圾就近投掷到附近的地埋式垃圾桶中。垃圾收集好后,被运往吴川市环保热力发电厂处理。这个刚刚建好的垃圾收集点也成了村里的新鲜事,路过的村民纷纷拍照分享给亲友。

“实行‘户收—村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方式,通过地埋式垃圾桶直收直运,从根本上解决垃圾裸露、跑冒滴漏、收运效率低等问题,减少臭气的散发,改善沿街环境。”运营公司博亚涛环保技术团队有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地埋式垃圾集中收集点无须建站,无须水电,土建简易,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垃圾收集设施的20%;减少垃圾收运环节,降低运输成本,投资和运营成本可节省20%—30%;地埋桶容量大,单个桶可装载垃圾约1吨,相当于20—25个普通240升垃圾桶的容量,桶体耐酸、耐腐蚀、抗风雨,使用寿命达10年以上。

环保是地埋式垃圾直收直运模式的主要优势。采用深埋密闭式收集,污水、臭气不外溢。垃圾桶深埋于地下,垃圾存放温度稳定垃圾不易腐臭,收集全过程垃圾不落地,让垃圾收集点不再扰民;内外双层的桶体密闭式结构,杜绝了垃圾渗滤液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老鼠或其他动物不会将垃圾丢撒到地埋装置的周围的地方,影响环境和传播疾病,这在农村乡镇等地区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引导村民分类投放,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工作。

智能是这个模式的另一特色。智慧环卫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打造,可实时显示垃圾收运车位置信息和每个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及垃圾容量信息。司机根据地埋桶的满溢情况合理安排收运路线。每天垃圾收运数据可以在线查询,政府监管部门可随时掌握运营数据,垃圾收集点设有监控摄像头,监管部门和运营公司可以在线视频检查垃圾收集点的卫生情况,通过这套数据平台做到现场可监督、可管理、可复盘。

“过年或者是农村年例期间,往往会出现垃圾量大增的情况,通过智慧环卫平台,我们可以及时安排收运,避免出现垃圾满溢的情况。”该团队负责人说。

“现在建了地埋式垃圾集中收集点,地上看不到垃圾,也基本上闻不到臭味,对于生活垃圾收运确实很不错。希望下一步解决好大件垃圾投放的问题。”村干部郑日炎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解决农村垃圾露天堆放、收集率低、无法及时转运等痛点,目前,吴川市正着力全域农村环境卫生一体化治理(一期)项目建设,共涉及11个镇(街道)、40个行政村、246个自然村,垃圾收运量约132吨/日。通过分布在各村的260套地埋式垃圾桶,实现近16.58万人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

微成本运维 资源化利用

污水变废为宝养鱼种田

没有巨大的污水池,没有难闻的气味,草地青绿,潺潺流水,位于郑屋村聚居区最南端的郑屋村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项目,让原来的“边角料”地块变身为一处新的小游园,每天傍晚,都有不少村民到此休闲散步。

该项目面积约为40平方米,污水处理能力为每天80吨。博亚涛环保技术团队采用全国首创零电耗无害资源化五段式智能处理模式和零电耗两微智能模式,微生物生态处理,微建设微成本,提高了污水处理率,同时降低了污水处理系统运维成本。

博亚涛环保市场部经理曾海涛介绍,污水处理站的运维成本由电费和人力成本两块组成。郑屋村污水处理站通过智慧管理系统远程监测设备运行情况,无需现场操作人员,一个人可运维管理100座污水站。电费方面,采用光伏发电系统解决污水处理站用电问题,且设备功率小,每天运行仅需2—3度电,比传统模式综合运行成本降低90%。“传统模式的污水处理站一年运维成本要三四万元,郑屋村污水处理站一年的运维成本只需3000元。”曾海涛说。

不仅运维成本低,郑屋村污水处理站还实现了污水资源化利用,出水水质达到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将农村生活污水变废为宝,达标尾水可用于鱼类养殖、农田灌溉等资源化用途。

传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面积一般为100—150平方米,而采用“两微”智能污水处理模式,占地面积小、处理效果好、不过度依赖原始地形地貌,利用村庄里一些不易开发利用的“边角料”场地,解决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选址难的瓶颈问题,并结合村庄风貌和人文特点,因地制宜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站点打造成为乡村小公园,一地多用,让村民零距离感受到污水处理技术的革新和实施“百千万工程”所带来的“粤美乡村”。

“新建的污水处理站占地面积小,风景也美,处理后的水还可以灌溉农田,群众都很满意。”郑日炎说。

相关文章

用爱激情拥抱“星星的孩子”

4月1日,麻章县残联联合麻章区妇联、区卫生健康局到湛江市星启源儿童潜能开发中心开展“点亮星星,爱不孤单”关爱自闭症儿童家庭主题活动。(据4月3日湛江晚报)在第17个世界自闭症日到来之际,麻章区相关部门...

再创新高!湛江吴川机场单月客流量突破26万人次

再创新高!湛江吴川机场单月客流量突破26万人次

旅客到湛江吴川机场乘坐飞机。记者 张锋锋 摄乘客飞往湛江吴川机场。记者张凤凤摄12月7日,记者从湛江吴川机场获悉,11月,湛江吴川机场保障旅客26.35万人次,创转场以来新高。预计全年旅客吞吐量将超过...

高州“种喜树”经验值得湛江借鉴

12月1日,记者从湛江市相关部门获悉,茂名高州市振江镇推行“喜事植树”做法。十年来,引导群众种树不搞大事,植树近2900亩,树立文明新风,抵制陈规陋习,非常值得借鉴。“逢喜事植树”是高州市镇江镇推进移...

市区8路公交车“四航局站”开通

市区8路公交车“四航局站”开通

“这个公交站的开通,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不用再步行到一公里外的顺顺村委会站了。”6月28日上午,四航局三公司顺顺基地退休职工张大爷高兴地说。当日9时50分,随着市区8路公交车缓缓驶离赤坎区钓顺岛上的...

巧用“小积分” 推动“大文明”

吴川市秦巴镇新村推出“积分超市”,将乡风文明大小量化成积分项目。村民的积分可以在“积分超市”兑换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2月25日湛江日报)“小积分”代表鼓励和褒奖,“小积分”承载村民行善愿望,“小积分...

这海岛 风情浓

这海岛 风情浓

人间四月春光。4月19日上午,麻章区与湛江经开区部分作家联合开展以“硇洲古韵探秘,乡村振兴走访”为主题的采风活动。硇洲岛四面环海,自然风光旖旎、物产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岛上渔民在传统的“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