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扬州漆器文物“医院”:汉代漆器在这里重现华彩
现代快报讯(记者顾晓)漆器在古代是奢侈品,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后,却像豆腐一样脆弱。为了让这些珍珠重现光彩,扬州文化工作者一直“妙手回春”保护和恢复2000多件竹木漆器文物。12月8日,100套精美竹木漆器将在扬州博物馆展出。
& quot;这种文物全国都很难见到,有很大的研究价值。"12月7日,在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扬州工作站十周年文物保护成果展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泽斌对一件折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幅小画看起来像一个“L & quot外形,打开的时候平面是“凹”形,把隐藏的四足动物展开涂上几天才可以站立。这种折叠漆造型独特,在国内非常少见。
△折叠漆照片由多位受访者提供
& quot;有人说这个看起来像马桶,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可以很方便的携带到户外。"李泽彬告诉记者,当时漆器的价值也很高,“汉代盐铁论中记载‘一纸杯抵十铜杯’,即一个漆耳杯相当于十个铜杯。"扬州西湖高南汉墓出土折漆。当时出土了319件(套)的竹漆器,可见当时墓主人的生活非常奢侈。
& quot;扬州漆器历史悠久,尤其是汉代的漆器,既有江南地区的温婉细腻,又有战国楚文化的丰富瑰丽,气韵生动,美不胜收。"扬州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子尧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扬州是收藏、展示、研究和保护木漆器文物的重要实物区之一。2013年,扬州作为汉代木漆器地下埋藏重镇,被列为国家文物局民间漆器保护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
△600多平米的半地下工位,摆满了正在修复的漆器文物。
600平米的半地下工作站几乎与外界隔绝,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湿度和温度。这里的房间大部分都被水缸占据,水缸是用于木器漆《病人号》定制的水缸和水饱和的木器漆浸泡在特制的药物里,等待时间,慢慢更换水。
△修复中的漆器
【/h/】土建出口漆器的修复需要清洗、脱水加固、定型、修补、封箱、验收、包装等过程,最后才交给仓库。脱水和强化是恢复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木器漆器是一种有机文物,软如豆腐,长期饱和状态下腐烂很厉害,所以需要特殊的药物来置换其中的水分,进行加固。"王子尧告诉记者,脱水至少需要2-3年。
△绘有云、空气、鸟兽人物的彩绘面具。
【/h/】基本恢复原形后,再把漆器的碎片拼起来,然后把缺失的部分补全,上漆,打磨。下面这两项工作,绘画和烫金,最考验眼力,笔力,脑力,耐心和专业素养。因为修的时候,用“原材料”& quot原创工艺“传统的修复工艺只用到了生漆、瓦灰、植物颜料、矿物颜料,所以材料颜色的控制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据负责绘画的杨辉说,我们在调制颜色时要尝试几次。
△银扣,金箔银箔,饰有云气鸟兽,绘有花纹。
过敏是每个漆器修复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几个人都是对漆过敏,有的蜕皮,有的起红疹,更有甚者,脸都肿了,需要吃药打针。"杨辉告诉记者,天然油漆会引起急性皮炎,引起皮肤红肿、瘙痒,甚至水泡溃烂。
△文物修复工人在清洗漆器。受访者供图。
正是这些文物工作者十年埋头修复,才让这些深埋地下数千年的竹木漆器得以重现异彩。记者了解到,近十年来,扬州工作站共保护修复竹木漆器文物2000余件,推动了扬州乃至江苏的木漆器保护发展。
(校对:张景超,编辑:陈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