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4:《2024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天坛生物(600161。SH)、华兰生物(002007。SZ)、志飞生物(300122。SZ)、成大生物(688739。SH)、康泰生物(300601。SZ)和沃森生物(3000。
本文核心数据:市场规模、竞争份额、前景预测。
行业概述
1。定义
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医药制造业分为7个子行业,即化学原料药制造、化学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生物制药、兽药、卫生材料和医疗用品制造。本文主要研究生物制药的制造,即生物制药。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的定义,生物制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制剂生产活动。
生物制药是指利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为原料,制造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产品。生物制药产品可分为疫苗、诊断试剂、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和血液制品。重组蛋白是指广义的重组蛋白药物去除单克隆抗体后的部分。目前,基因工程药物是生物制药的主体,新型疫苗、重组单克隆抗体和重组蛋白也是值得关注的产品。
2。产业链分析:产业链参与者众多。
生物制药的上游制药基地主要由原料、制药设备和生物技术组成,其中原料以天然生物材料为主,包括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生物制药设备主要包括生物反应器、培养基、灭菌设备、冷柜等。其中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制药最核心、最关键的设备。产业链的中游是生物制药的R&D和生产环节。生物制药的产品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疫苗、重组蛋白、血液制品和诊断试剂。下游流通消费层主要是医药的销售和消费。CRO、CMO和CSO的生物医药外包服务涉及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中下游。
随着生物制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生物制药设备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然而,在充满机遇的同时,生物制药设备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端装备市场缺失严重,行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药企对国产生物制药设备信任度低,高端生物制药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生物制药设备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欧美日公司占据。中国的生物制药设备是由人控制的,急需摆脱对生物药源的依赖。生物制药设备的龙头企业有赛多利、东富龙、楚天科技、通用电气等。
生物制药产业链中游的R&D和制造层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生物制药企业,如药明康德、姚明生物、百济神州、中国生物、康泰生物、华兰生物、康龙华成、万泰生物制药、李赣制药、君实生物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代表了近20年来世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其中,60%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在医药行业,以开发具有特色的新药或改进传统医学,引起了医药行业的巨大变革,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于市场广阔,在生物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领域非常活跃且发展迅速的生物制药产业将与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空等一起成为热门产业。
目前,全国已有80多个地区(市)大力建设医药科技园、生物园、药谷。随着众多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丰硕成果,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国内园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也是医药行业最具价值的子行业之一。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行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
工业发展现状
1。生物制药的市场规模
生物药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药品、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制剂生产活动。目前,生物制药产业在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产值已经很大,产业发展与居民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重大突发疾病乃至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本土企业,形成了外资与内资共同经营、竞争的三方格局。目前,行业龙头企业主要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加强品牌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未来,随着客户对产品综合要求的不断提高,行业整合将不断加强,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增加,生物制药行业的壁垒将更加明显。
根据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报告2023》,2022年中国生物制药市场规模达到5653亿元,同比增长16.05%。据初步统计,2023年市场规模为6506亿元,同比增长15.09%。
2。生物制药产品-疫苗市场
2016-2022年我国疫苗行业市场规模逐年递增,2022年市场规模为1415.89亿元。其中,据弗罗斯特&;根据沙利文披露的信息,国内人用疫苗市场总规模从2016年的27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50亿元。如果加上新冠肺炎疫苗市场,2021年中国疫苗市场规模为3036亿元,2022年为3595亿元。据初步统计,2023年疫苗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
3。生物制药产品-血液制品市场
血液制品又称血浆衍生物,是指从血浆中8%的血浆蛋白中分离纯化得到的物质。血浆蛋白由60%白蛋白、15%免疫球蛋白、4%凝血因子和21%其他蛋白成分组成。可以从不同的血浆蛋白成分中提取不同种类的血液制品。血液制品在临床治疗、战场救护、抗震救灾、重大传染病防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单采血浆站年初几乎停止,3月后逐渐恢复,导致2020年市场增速放缓。2021年,中国血液制品市场增速回升,同比增长6.8%。2022-2023年,国内血液制品销售市场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据初步统计,2023年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达到544亿元。
4。生物制药产品-单克隆抗体
抗体药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1986年,美国FDA批准了首个抗体药物莫罗洛米单抗。随着杂交瘤技术、抗体人源化技术、工程技术和抗体批量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抗体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诞生了阿达木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全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重磅产品,带动全球抗体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
与全球单克隆抗体市场相比,我国单克隆抗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因为之前在欧美市场上市的很多药物在国内都没有获批,抗体药物价格相对较高,国内患者支付能力有限。近年来,随着我国抗体药物的密集获批,我国生物药物治疗水平开始与世界接轨。同时,从2017年开始,全国医保系统扩大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受理范围,疗效确切、副作用少、需求迫切、价格相对较高的6种单克隆抗体药物首次进入医保乙类药品目录。2019-2020年,4种国产PD-1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将显著提高患者支付能力,提高抗体药物的市场普及率。随着我国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新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推出以及抗体药物普及率的提高,我国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有望快速增长。根据约斯特沙利文的分析报告,2018年中国单克隆抗体市场规模达到160亿元,2016-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43.2%。前瞻性测算显示,2021-2023年我国单克隆抗体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粤、浙、沪企业最集中。
从我国生物制药代表企业的区域分布来看,广东、浙江、上海是企业最集中的地区,广东的代表企业为康泰生物、金奎大基因、开普生物,浙江的代表企业为迪安诊断、华海药业,上海莱士、柯华生物、复星医药为代表企业。
2。企业竞争格局:市场竞争激烈。
生物制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市值来看,市值超过2000亿元的公司有药明康德、恒瑞医药;1000-2000亿市值的企业有志飞生物、百济神州、万泰生物、复星医药、老虎药业;市值低于1000亿元的企业有长春高辛、凯莱英、沃森生物、华兰生物。
从细分领域来看,疫苗领域以中国生物、沃森生物、成大生物、志飞生物、爱美疫苗等企业为主;诊断试剂领域主要是利德曼、金奎大基因、迪安诊断、柯华生物等企业;血液制品领域以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企业为主;单克隆抗体领域主要是三生郭健、百泰生物、复星医药等企业。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前景预测:2029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4万亿元。
目前生物医药产品广泛应用于慢性病和感染性疾病。随着心理压力的增加、生活环境污染的加剧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大幅上升,产品市场需求广阔,产品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血液制品是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中中药的细分产品,直接影响着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前景。2020年,受疫情推动,血液制品领域重回繁荣期。疫情将推动血液制品企业2020年一季度业绩或加速增长,部分产品可能提价。自2022年底以来,随着放宽疫情政策的实施,疫情在新冠肺炎的边际影响正在逐渐减弱,同时由于群体免疫接种的有效性,消费者对新冠肺炎疫苗的需求持续减少。整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血液制品的影响呈倒“V”型曲线,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肺炎疫情已不能成为对我国血液制品乃至生物制药行业需求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力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2024-2029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规模将稳定在10%-15%之间,预计到2029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4万亿元。
2。趋势分析:集群化、数字化、原创化。
虽然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还有很多差距。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将是一条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艰难道路。尽管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生物医药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前景看好。未来市场趋势如下:
更多该行业的研究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新产业轨迹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能招商系统、产业地位认证、IPO咨询/募资可行性研究、专项新巨头申报等解决方案。在公司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文内容,需获得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式授权。
更多深入的行业分析可以在前瞻经济学家APP中找到,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进行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信息、企业发展尽在【企业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